辣媽CEO:我們這一家

十年人事幾番新,10年前一家六口父母丈夫子女,到如今我回復單身,兩個子女成人自立,過去的一切明明歷歷在目,但又好像發了一場夢,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我由放不低耿耿於懷,到終於放下釋懷,心很累! 大小T是精神支柱 家,一定要一家大小才是家?其實孤家寡人,一樣可以自成一家。年紀愈大,年歲愈長,對身邊的人和事愈能看輕,不是不在乎,而是明白了生命世事本無常,坦然面對接納,不再執拗是非對錯,合則來不合則去,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捨,沒有什麼關係不可割,即使血緣至親亦如是。 母親突然離世,教我手足無措難以接受,其實來得一點都不突然。我母親經常用風前燭來形容自己隨時熄滅,實在是珍珠都無咁真,而我全部只當耳邊風。然後,就沒有然後!我的偶像我最愛最尊敬的父親,結局到最後竟然是關係決裂,老死不相見。萬幸的是,父母人生的最後一程,我都有福氣能夠親手打點,雖然不完美,但總算了卻心事。 婚姻,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憾事,我亦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年堅持結婚的決定。沒有這一段婚姻,就不會有我的一對子女。講出來很肉麻,大小T是我的精神支柱,我的心靈糧食,我的今生最愛!維繫一段婚姻,要作出的犧牲妥協忍讓,家家的經都各有難念之處,不足為外人道。以為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走下去處境會變,情懷會變,人心一樣會變,決定分開各走各路,還自己及對方餘下日子的人生自由。 趁記憶未衰退 記錄前半生 大小T小時候,我為他們兩個遮風擋雨,今日他們兩個長大了,各自能夠擔起他們的一片天了!能夠見證陪伴他們兩個成長,點止欣喜咁簡單?以前我走在前面為他們引路,現在我就在後面等他們帶路,始終不變的,是「I'm the wind beneath their wings, forever I will, wherever I am.」。我窮畢生之力只望能助他們兩個振翅高飛,自由自在翱翔天際,飛到他們想去的地方,探索他們人生的新領域! 行將登六的我,以長命百二歲來計算的話,我才剛步入中年,還有大把日子世界。話雖如此,既道生命無常,都是時候趁自己記憶力還未衰退,記錄一下我的前半生。他朝有日腦退化,拿出來從頭細看,感動不了別人,都最少感動得了自己,對不對?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日均3宗的香港自殺率

「千古艱難為一死」,在困難日子中生存需要勇氣,自殺求死要更大的勇氣。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發表2022年本港自殺死亡個案有1080宗,創自2007年以來新高;60歲或以上長者有477宗,創下自1973年以來紀錄;50至59歲有204宗,是8年來新高。最令王師奶震撼的是DSE放榜日,一名身穿校服的應屆DSE考生在九龍灣啟業邨墮樓身亡,據報現場有遺書,內容是對自己放榜成績失望,對香港教育不滿。 看清教育界領袖的虛偽 彈丸之地的香港,1年竟有1080宗自殺,每天平均接近3宗,令人心寒。自殺原因不一,有男女感情的破裂,有疾病的痛苦,有經濟的困難,有學業的落後,還有多種說不清的原因。王師奶唔識政治亦不敢談政治,只關心教育,關心年輕一輩。記得吳克儉任教育局長期間,認為學童自殺與「教育系統」無直接關係,此調一出,一些什麼學校議會,什麼家長會全部鵪鶉上身,甚至有學者站台默認,只有小婦人「一婦諤諤」,嘈到拆天。得個嘈字係無用嘅,只能令小婦人看清平日扮正義的高官、議員、教育團體的所謂教育界領袖的虛偽。他們在高呼同情和嘆息之外,實際為改善教育制度做過什麼?增加了公立大學學位?修正評核制度? 學生用「我死畀你睇」來控訴教育是悲情的,態度不足取也不應該,連千古艱難一死的勇氣都有了,還缺乏解決困難的勇氣麼?我們不是局內人,不能了解那一剎的衝擊。校長們,在各科課程緊湊之餘,可否每一個月有一節引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的思想灌輸?題材多的是:古今中外偉人的奮鬥史,大人物小人物的軼事。這只是小婦人的即興想法。家長們大多忙碌工作,可有閒情(閒情這兩字太輕率)去指導兒女不畏困難,即使跌倒,要爬起身,不氣餒繼續前行?人生路從來不平坦,難免風雨。用結束生命來終止困境,「我死畀你睇」是懦弱的行為。 原來返學可以咁開心 也許是題外話,似乎又不是題外話,香港教育界和家長們不妨聽聽。王師奶有一個年輕朋友,夫婦二人帶着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8歲)移民英國後安排入讀公立學校。王師奶2星期前問她兒子讀書情况,適應否?是否讀得開心?小婦人原汁原味將這朋友回音一字不易抄下,給讀者們直接感受: 「王師奶,你最近好嗎? 我哋過咗嚟Bristol已9個月了,最近開始喺nursery做part time。呢度啲幼稚園,係玩、玩和玩。 現在要揸車返工;喺香港臨走時好彩考到車牌,但都唔太識揸,一出車就好驚,要慢慢適應揸車返工。 我兩仔都有喺公園打波,我……只有執波的份兒。 因為好hea又無功課~所以返學都開心。」 移民外國,人人處境不同,有人順利,有人有阻滯,但小朋友似乎都開心,讀書快樂。點解香港兒童從幼稚園就苦到DSE?家長們在兒女不足2歲就要叩門搵學校?極端不幸的是「我死畀你睇」。哀哉!走筆至此,忽聞一名13歲小六男生疑因學業成績不開心,在開學日墮樓昏迷,王師奶心情沉重到不能再沉重。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LBD與正向教育的連結

香港學生學業繁重、缺乏休息時間,承受不小壓力。面對生活上種種突如其來的轉變,與大人相較,孩子沒有足夠能力去理解和應對,未能自我調節,以致容易情緒不穩和焦慮,衍生出更多行為問題。社會、學校和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的精神健康,建議抱持預防和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和支援孩子,增強抗逆力,以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 發展潛能 建立正面價值觀 近10年,不少中小學把正向心理學帶進校園。正向心理學主張發掘和運用個人美德,提升生活正向經驗;正向教育則是將正向心理學應用於教育的實踐方法。正向教育雖然得到廣泛認同和推廣,但單靠舉辦單次活動,難以培養及深化學生的態度和能力。而大部分學校課時都有限,不容易騰出額外時間推行正向教育,所以如何將正向心理學融入校園及學科,成為近年學界的關注點。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LBD)重塑的常識科課程,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素養培育,可視為正向教育的一種形式,因為它們都具有發展孩子潛能、培養正面價值觀的特點。LBD主張讓學生透過探索和體驗來產生對學習的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當學生反思自己的需求、動機、方法、進度、結果時,學習能力就會得到發展。學生學會自我決定、自發行動並為這些行動承擔責任。我們不是教他們韌性和毅力,而是通過學習過程培養孩子自主和自我理解的能力,讓他們靈活、聰明地適應新的問題情景,並內化解決問題的應對模式。正向心理學亦強調生活上的實踐,除了認識和發掘性格強項外,更重要是生活上持續應用。 教師在LBD常識課運用性格強項引導反思。(LBD伙伴學校—循理會美林小學,受訪者提供) 協作學習 培養社交能力 在LBD常識科,小一學生便開始培養獲得正向情緒、自我悅納的能力。小一學生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然後到情緒和性格,協助孩子建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能力和特徵。另外,LBD促進積極和正向的學習環境,建立支持和鼓勵的氛圍,因此人人都願意嘗試和承擔風險。我們重視協作學習,不但對學習知識有更大得益外,學生更能從中發展正向人際關係。正向人際關係不止是灌輸待人友善的概念,更重要是透過不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包括表達和聆聽。 LBD與正向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種積極正向的教育模式。我們與教師同行,一同重塑現有課程,於學科體現正面的價值觀,反思及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生活化和有意義的學習,讓態度、技能和知識能持續實踐,成為一個有能力邁向幸福的人。 文:洪美芝(教育大同項目發展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家長們其中一樣常見的煩惱,可能是該怎樣選擇鞋子給孩子呢?其實不同年紀的孩子,對鞋子的要求都不盡相同;不過還是有一些大原則可以參考: 1歲以前:這個年紀的孩子一般還未學懂走路,所以毋須急於穿鞋子。夏天時家長讓孩子光着腳丫活動便可,而在冬天時則可讓孩子穿上襪子保暖。 學行階段 宜選柔軟有彈性 1至2歲:孩子在這個階段,一般會由蹣跚學步發展至自行走路較長的距離;偶爾亦會喜歡回歸地面四腳爬爬。因此家長為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孩子腳部的活動;鞋的後半部應盡量包住腳踝以提供保護,前腳掌部分也要容易彎曲,方便孩子四處爬行。此外,家長在安全情况下,可鼓勵孩子赤腳自由活動,以刺激他們腳部的骨骼和肌肉發展。 家長為1至 2歲的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他們腳部的活動。(資料圖片) 做體能活動 揀全包裹款式 3至6歲:孩子在這時除了走路,還會參與各種體能活動,例如跑步、跳躍、踢球等,所以需要選擇具足夠支撐和保護力的鞋子,例如能把腳部完全包裹的款式,亦應有魔術貼或鞋帶,使鞋子更固定於腳部。應避免挑短鞋面、涼鞋或拖鞋款式,以免鞋子容易鬆脫,影響活動;亦應挑選鞋頭較寬的款式,鞋面不應太柔軟,前腳掌部分應要容易彎曲,而鞋跟(後跟杯)部分則應較高和堅挺。應注意選取防滑並有坑紋的鞋底,以防跌倒。鞋子裏面可以有少許內側足弓墊,但不需要太高,否則反而妨礙走路和造成過度摩擦,引起不適。不應選擇太闊或太窄的鞋子,孩子穿好鞋後,應有空間放入一隻手指,才算合適。 親自試鞋 避免穿兄姊舊鞋 7歲以後:這時孩子通常會在挑鞋時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他們可以選擇的鞋子,很多時會引入成人鞋款的設計理念,例如腳掌位置較窄的跑鞋款式、模仿高跟鞋的少女鞋款等。雖說在這個階段孩子腳部的發展較為成熟,但若讓他們穿著成人化的童鞋,令腳部在不恰當的地方受力,仍有機會使其腳部變形,因此建議家長要提供意見給孩子,以免他們誤選不合腳形的鞋子。 此外,家長為孩子買鞋時,都應盡量讓孩子親自試鞋,好知道鞋子是否合腳;亦要時常檢查鞋子是否仍然合穿,若有需要便得更換鞋子。如家庭經濟情况許可,亦不要讓孩子穿兄姊的舊鞋,以免他們要去適應已損耗的舊鞋底,造成腳部受力不平均。無論如何,記得要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文:秦銘慈(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社交媒體 如何影響新世代理財態度?

你是否曾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而購買了某些產品呢?隨着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出現,我們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彷彿都留下了痕迹,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收入等)和網上行為(如瀏覽、點擊、購買等)向我們推薦感興趣的廣告和內容,使我們在瀏覽網絡時不知不覺間被推銷。 社交媒體可主導生活 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從小就生長在各種數位產品的環境中,獲取資料的來源更加豐富,對於新科技及社群媒體的使用也比其他世代更加熟悉,但亦間接影響了新世代的消費模式。根據 IBM 2017年「Z世代與品牌關係」調查,Z世代喜歡用手機上網及網購,他們喜歡在社群媒體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物。當看到朋友擁有某些產品時,可能會為了追求朋輩之間的認同而做出從眾行為,透過炫耀消費吸引朋輩的注意等,因而形成不必要或超出預算的消費。 青少年處於青春期,正是建構個人身分認同的階段,特別需要尋求同儕的認可及歸屬感。社交媒體已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能隨時隨地透過電話分享生活,與朋友互動,而這些習慣,亦無可否認已逐漸變成這個世代的常態。 傳承正確觀念 教「如何花錢」 面對快速變動的網絡時代,作為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即使對子女使用社交媒體有所擔憂,亦需要更有耐心花時間觀察和陪伴,才能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正確價值觀。想教育子女有系統地管理消費習慣和社交媒體風險,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與子女討論社交媒體廣告對他們消費的影響,鼓勵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保持獨立思考;對子女想要追上同儕的想法表示理解,與他們一起探討其他思考角度,例如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滿足需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一起價格比較,盡量減少社交媒體廣告或朋友帶來的直接消費習慣影響。 2. 理解社交媒體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費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協助子女警覺社交媒體引發的比較心態;學習有意識地防止大數據控制思想,例如學會對網絡廣告點擊「不感興趣」,或尋找和實際需求相符的廣告。 3. 培養基本理財的意識,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理財目標,例如每月儲蓄一定的金額,養成預算記帳的習慣,避免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廣告時,一時衝動作出不必要的消費,先花未來錢。若看到社交媒體上的贊助廣告,在按下「了解更多」的按鍵時,應思考這究竟是自己真正的需求,還是大數據的引誘,給自己片刻冷靜重掌自己的消費行為。 養成儲蓄習慣固然重要,但新一代的消費習慣跟以前大為不同,教導「如何花錢」或許比「如何省錢」更能讓他們容易掌握和留意。既然不能控制改變,不如學習如何令正確的觀念在不同年代中傳承。而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平衡理財、分辨需要和想要,還是應對商家的宣傳伎倆,均都不是易事。所以,我們應保持耐性,給予進步的空間,以免操之過急反而傷害親子關係。 文:張子恒(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一人一票」選出班代表

大家好!華德媽在此祝願各位莘莘學子在新學年一切順利!回顧8月中旬德國小學的開學典禮,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小一新生每個都捧着「禮物筒」(圖)開學,場面盛大!德國的小學班級都喜歡以動物來命名,華德哥哥告別了小一至小二的「企鵝」班,升讀三年級的「海豹」班。由三年級起,這班小海豹在一整年間,每星期都會浩浩蕩蕩地上游泳課。由於華德爺爺已一早教導兩兄妹游泳,所以華德在游泳課裏特別如魚得水,自豪地說自己是最厲害的小海豹! (作者提供) 女兒有幸成為副班代表 另一邊廂,妹妹入讀的是「貓頭鷹」班,在班主任舒特老師 (Frau Schuder)的帶領下,一班小貓頭鷹在日常事務中熟習德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選舉制度。開學後的一星期,舒特老師就發電郵通知我們:Annabelle有幸得到同學們的支持,成為了副班代表!當我在家庭通訊群組分享消息時,大家都喜出望外! 學校與學生溝通橋樑 在開學的第二星期,各「正、副班代表」已經聚首一堂,在一名負責教師帶領下,熟悉職務。班代表之間還需要選出「終極班代表」擔任學校與全體學生的橋樑。妹妹作為「貓頭鷹」副班代表,可以聽取同班同學的意見,在會議裏反映。比較之下,德國的班代表比較像「議員」呢!鑑於妹妹有着洪亮的聲線,不見外而且跟每個路人都能打開話匣子的性格,相信她也樂於擔任這個崗位,我和華德爸都為她感到高興! 在香港成長的華德媽,從未試過當選班長,在我記憶之中,班長都是由班主任欽點的,像極了古裝劇裏的欽差大臣,有着威嚴和權力。小學時代的華德媽受過不少來自班長的差別對待,所以我對班代表一開始並沒多大好感。想不到,在德國的小一學生,小小年紀的學生已經可以用「一人一票」的制度選出班代表,實在令我非常驚喜和羨慕!如果有天我都想試試參選,到處都有機會!例如德國的小學班別都設有家長會,每一班都需要正副家長代表,作為家長們跟班主任互通消息的關鍵,組織迎新派對、協議班內不同活動等,不過我剛完成社會學碩士課程,馬不停蹄地開展了第一份的學術研究工作,參與華德福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看來參選家長代表的願望還需要靜待下一個時機。篇幅有限,下次才能跟大家分享華德媽隻身打入華德福教育研究圈的奇聞異事!下次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蘇菲畢業了

蘇菲大學畢業獲得獎學金,成績得到肯定。 真正的戰場是人生 不是頒獎台 記得蘇菲某年高小結業禮後,她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何她的好友都能上台領獎,但她只能在台下拍掌。這個問題非常難答,最客觀清晰的原因是她好友成績比她好,相信這個情况她一直都知。要安撫蘇菲未能上台領獎的低落情緒嗎?告訴她下次溫習再努力些,成績比別人好,便能上台領獎。首先,我並不肯定這因果關係是否必然,再努力多少才能得到比人強的成績?別人下次也許會更努力,也許不怎麼努力都會得到更好成績。其次,我也不希望成績、分數競賽成了蘇菲讀書目的。蘇菲真正的戰場是人生,不是頒獎台。我告訴她能上台領獎的是少數,台下拍掌是多數,你是大多數的一個呀!在許多人生的場景中,我們都不是主角,每年能上台領獎的不都是那幾個熟悉的臉孔嗎?我們都是拍掌的大多數,當有一天,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便有台下觀眾為我們拍掌。我很滿意這個回答,因為說了半天好像說了些東西,蘇菲似明不明的,也沒再追問。之後,蘇菲也沒得過獎學金。 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上了大學,蘇菲是人生讀書最辛苦、最勤力、最自發、最享受的3年。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得到許多鼓勵肯定。 大學畢業了,蘇菲心願是希望能繼續讀書做研究。她計劃先工作,獲取人生閱歷和實際金錢,然後再進修。她告訴我她好幸福,因為她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是能力所及的事,亦有同道中人一起研究討論的事,當然,最重要是這喜歡的事可以成為她的工作,為她帶來生活保障。對她來說,這件事比她談戀愛更幸福。 我問蘇菲這期想我寫些什麼嗎?蘇菲告訴我她一個曾上台領獎的好友,上到大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學術,討厭讀書,而且毫不期待開學,但還有一年大學課程的她決心讀好書,因為希望畢業後能找到好的工作。蘇菲想說的是並非每個人都喜歡讀書,但為了不同的下一階段目標,就會盡力完成,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 我想說的是,人生的大快樂不是來自備受肯定的成就,富貴的享樂生活,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找到喜歡的事,做着喜歡的事,有人一齊分享交流喜歡的事。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R.I.S.E. 支援孩子學好英語

想孩子學好英語,實在有很多方法,我們在過去兩個月,已經跟大家分享過不少支援孩子的方法和心得。方法雖多,但要有效地實踐、有效地支援,從而獲得有效的成果,就不妨遵循定時(regular)、深刻(intense)、技巧(skill-based)和廣泛(extensive)的R.I.S.E.四大支援原則。 Regular定時:想孩子學好新知識,特別是那些有一定難度的課題,定時定候學習和練習相當重要。小朋友學習英語亦不例外,尤其是有英語學習困難的孩子,就更需要有定時複習,才能有效地學好。因此,家長不妨為孩子培養「定時定候」的習慣,即使未至於每天都要學英文,但有「隔天、逢周中周末」或其他規律(regularity),也總比隨機又隨心的學習要好。 Intense深刻:翻查字典,「intense」解釋為強烈;而在學習上,「強烈」的學習經歷就會讓孩子有「深刻」而密集的體會。想讓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好英語,家長宜讓他們感到深刻而有趣,從孩子興趣入手(例如愛太空的就以宇宙故事入手,喜歡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故事就以電影故事配合小說等),又或者透過有趣英語遊戲來學習。 Skill-based技巧: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孩子,成人需要明確而深刻地教導孩子有關英語學習技巧,例如學習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組詞知識(orthographic knowledge)及語素意識(morphological awareness) 的應用技巧(總稱為 P.O.M.),增強孩子對單詞解碼(decoding)和編碼(encoding)的技巧。密集的解碼和編碼練習,有助孩子學習單詞,亦有助發展對文本的閱讀技巧,促進英語學習。讀者不妨參考本專欄較早前的文章,學習相關技巧。 Extensive廣泛:語言學習並不可能在「真空」發生,應該接駁到日常生活或學校學習上。因此,家長宜在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鼓勵孩子以中、英雙語思考和表達;需經常而廣泛地應用各種有助英語學習的技巧於各式各樣的生活層面上,而非只集中在「英語時間」才應用。家長亦毋須執著於每次運用英語都有「絕對準確度」。 所謂「定時而深刻,技巧廣用得」,相信孩子在以上 R.I.S.E. 原則之下,持續地得到家長和教師的支持和鼓勵,即使是英語能力再弱的孩子,水平也會得到令人鼓舞的提升! (插圖:黃清渝)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自2021年起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計劃,以提升初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能力,有興趣可瀏覽以下網址:eduhk.hk/jcrise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資優生:全副精神照顧孩子身心 一門三資優孩 父母唔易做

家有資優兒,爸媽苦樂自知。樂,當然是因為子女有突出的專長;苦,往往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把關,避免孩子自我要求過高,往死胡同裏鑽。鄧氏三姊弟均是資優學生,究竟父母是三倍開心,還是三倍苦惱呢?他們對於協助資優孩子發揮所長,又有什麼心得可供借鏡呢?   口琴能手 傑出少年 鄧善之、鄧敬誠和鄧敬業三姊弟均是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學員,名副其實是一門三傑。年紀最小的敬業剛升上中三,除了是202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少年,亦是口琴能手,曾獲得第12屆亞太口琴節少年組半音階口琴獨奏冠軍;念中六的二子敬誠,中五時亦是英皇書院口琴隊隊長。兩兄弟學業成績均屬中上,如此優秀的少年,如何想像到他們也曾令父母「頭痛」? 鄧敬業小六時,獲選202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少年。(受訪者提供) 敬業和敬誠均熱中口琴,除了一同練習,閒時在家也會合奏,成為最美妙的兄弟交響樂。(鄧宗弘攝) 原來問題並非來自他們的學業,而是兩兄弟的健康。爸爸Tony說,敬誠是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單單是言語治療,已經花了不少時間,所以夫婦全副精神,只聚焦如何照顧好他的身體。「他念小學時,我常常問老師,有沒有察覺到他有問題,如有一定要及早告訴我,等我去處理。」至於小兒子敬業,4歲時曾因病影響呼吸系統。此外,兩兄弟同屬「高敏兒」——聽覺敏銳、睡眠質素不太好,也會因為完美主義而常發脾氣,「父母的角色,就是要幫他們去梳理情緒,引導他們要以平常心面對事情。說不過他們時,我會選擇放棄爭拗,先做別的事情,然後慢慢用輕鬆的方法緩和氣氛」。 完美主義 父母助梳理情緒 Tony指,很多家長會幻想家有資優兒是一件很美麗的事,其實不然。回想三姊弟小時候,Tony與太太根本不知何謂「資優」。大姊姊善之約10歲時以數學資優加入學苑,但Tony夫婦當時對「資優」的認知仍很模糊,「最早認識資優是他們表姊進入了資優教育學苑,見到表姊這麼乖巧,都會覺得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到自己真正經歷時,卻完全不是這回事。」幸而跟其他資優兒家長傾談時,他們發覺三個子女的問題其實已比別的資優兒少很多,鄧太說:「或者因為他們三個感情好,可以互相扶持及解決問題,減輕了我們不少煩惱。」 一家三個資優兒,爸爸Tony(後左)說並不是外人想像中美好,更也有碰釘的時候。媽媽鄧太(後右)則慶幸三姊弟相處融洽,能互相幫助扶持。(鄧宗弘攝) 小學階段 跑道隨時可以轉 作為資優兒家長,Tony認為重任在最開端,亦即小學之前。「最清楚子女的是家長,我贊成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可以嘗試多些不同的興趣,因為在小學階段,跑道隨時都可以轉,盡可能給他們試不同的東西,當作練好基本功,不會浪費。如他們繼續有興趣和天分,便可以放手交給學校培育。」平日一家人會花很多時間去溝通,如吃飯時大家會坐在長餐枱前談天,三姊弟甚至不太喜歡玩智能手機。「只要家中節目夠豐富,又何需要手機來打發時間呢!」Tony說。■ 遇「高手」 更有動力學習 鄧氏三姊弟的表姊王悅齡(Melody),是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最早的一批學員之一,約在2010年時透過「國際初中科學奧林匹克」的訓練而加入學苑。加入學苑後,她發現可以學到很多學校沒有的課程,更在其中遇到不少「高手」,而大家都同樣有尋根究柢、不易滿足的特質,令她更有動力去學習。現時Melody是一名跨國舞台及娛樂工程機構工程師,常常因工作游走世界各地。 大家姐鄧善之(左至右)、弟弟鄧敬業、二哥鄧敬誠與表姊王悅齡均有不同的優資特質,先後成為了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學員。(鄧宗弘攝) 善之現於香港城市大學修讀創意媒體,小學時以數學資優進入學苑,與其他年輕人一樣,她都愛追星、煲劇,更是在考大學的最後一年才推動自己讀書。她回想在學校裏,大家都會知道各同學擅長的是什麼科目,但來到學苑,卻會遇上來自四方八面的學生,大家專長的範疇也不同,而又同時在這裏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感覺學習時更有方向。她最後棄數學而選擇修讀創意媒體的原因,或多或少是因為當年參加了學苑的編劇課程及創意學會(Creative Club),開啟了她對編劇的興趣。 績優不一定是資優 不少家長以IQ分數(130以上)來斷定孩子是否屬於資優,但有學者認為IQ並不是判斷資優兒童的單一指標。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稱,很多人認為學生成績好便是資優,某程度上來說是準確,但即使小朋友IQ高,還要對其他方面有一定的興趣和能力,才被視為資優。因此,近20多年,大多數人談及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多元智能,而非只講IQ。 黃金耀(鄧宗弘攝) 他以學苑收生經驗來舉例,除了成績,也會考慮其他範疇表現突出的學生,連創意都會在計分的範圍內。「有些學校提名來報名參與資優課程的學生,只是全級考頭幾名的學生,但他們都未必合資格。首先,績優不一定是資優;其次,在其他範疇如藝術、體育、音樂等有出色表現的學生,一樣可以是資優生,他們未必在校內有很好的學術成績,但在某些方面表現的確超越同齡同學。如果大家只看成績而忽略這群學生,他們的優點便難有機會被發掘出來及接受重點培訓。」 Melody(左)和善之(右)同是資優學生,參與資優教育學苑活動時,才明白何謂天外有天。(鄧宗弘攝)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招募學員: 欲申請報讀2023/24「甄選課程」的學員,可登入bit.ly/45D29XX查詢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制訂更SMART新目標

今年開學日可算是十分特別,因為打風而延後了開學日。相信有些同學會因為多了一天假期而感到開心,也有些同學會因為無法跟同學碰面感到失望。不變的是,大多學校往往會舉行活動,讓學生寫下對新學年的期許,以及訂下目標。但學生的目標往往都是千篇一律,例如要成績進步或拿到第一名,它們最終淪為華而不實的口號,學生在學年末往往也無法達到。 目標固然重要,但怎樣計劃和實現目標更是關鍵。哈佛大學曾經做了一個關於設定明確目標的研究,研究對象為商學院MBA學生,當中只有3%受訪者有寫下明確目標及詳細的執行計劃,另外有13%的人有明確目標卻沒有寫下,其餘受訪者都沒有明確的目標。10年過去,大學再次訪問這群畢業生,發現那3%受訪者的收入平均較沒有寫下目標的人高出10倍。雖然薪金並非成功的唯一標準,但可見制訂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是非常重要。在設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管理學大師德魯克(George T. Doran)提出的SMART原則: 「每科100分」目標 不切實際 1. Specific(具體):小朋友在制訂目標時,往往流於空泛,例如學業進步、身體健康,目標並不明確且不具體。因此,家長可讓學生思索自己想實現什麼,確定目標的範圍、內容和結果,例如將學業進步改成中文科及英文科兩科及格。具體的目標提供一個清晰的方向,讓學生更有動力,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2. Measurable(可衡量):制訂一個可以量化的目標,能夠讓小朋友檢視自己實現目標的進度,並因自己正在前進而感到滿足,同時也讓他們看到自己與目標的差距,鞭策他們繼續努力。例如將學業進步改為平均成績進步5分,身體健康改為每天吃兩種水果,以可量化的目標來檢視自己有否達標。家長在過程中亦可適時提供協助,讓小朋友更有成就感,繼續努力達成目標。 3. Achievable(可實現):小朋友在制訂目標時往往過於天馬行空,筆者最常看到學生寫下「每科100分」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往往只能變成「願望」。如果一個長期成績不及格的學生要求自己拿到每科100分,他在過程中定必會因為感到難以實現及信心受挫而放棄。因此,在制訂目標時,學生該審視自身的能力和現實的條件,訂下一個可行的目標,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4. Relevant(相關):家長在與小朋友共同制訂目標時,可留意目標是否與子女的價值觀及興趣相關。筆者校內有參與國際單車比賽的學生,嚮往將來成為單車運動員,若他訂下在單車比賽上拿到三甲的目標,相信比起要求他在學業上拿到全班三甲來得有效,因為前者是他更有興趣的目標,促使他更有動力地付出。 5. Time-bound(有時間限制):拖延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他們往往未到最後限期,都沒有動力行動。因此,在訂立目標時,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制訂明確的時間表及成果驗收的截止日期,提高子女在執行目標時的效率。例如,將學業進步的目標以第一次考試的日子作為時限,與子女共同規劃這兩個月內的溫習時間表,例如每個星期天花2小時鞏固當周所學。明確的時間表讓學生更了解自己應有的進度,更效率地達成目標。 在新學年,願學生都能認真思考自己想達成的目標,並寫下更SMART的目標和計劃,向着標桿直跑,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