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與孩子共同學習 一起成長
「媽媽,你可以接受我喜歡的事嗎?」一天早上,女兒問我。她今年10歲,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期望獨立自主。 我和女兒的性格很不一樣,她是表達型,我是不想表達型;她好動好熱鬧,而我更愛獨處和寧靜。從小她就是帶着陽光而來的小孩,陪着她長大,我很羨慕她擁有無拘無束的生命力。我成長於一個傳統威權家庭,重男輕女——「女孩子讀多少書也沒用。」從小不是沒有感受與反抗,小時候卻被標籤為「任性」,最後還是學習把情緒壓抑下來,以為必須學會努力,以為必須學會循規蹈矩。 女兒的來臨,我希望可以有一種方法停止我過去承受的難過。一代與一代之間的教養猶如「傳染」,上一代如何生存,自然會用這方式教養下一代,無關乎對錯,可能他們只懂這方式。而我想改變。 「為你好」的焦慮不安 一直以來,女兒對學習都很積極,吃、睡、玩都按她需要隨其自然。在她快升小一時,我覺得必須將自律模式固定下來,開始要求她按刻板規律的方式溫習,批判的話常掛在口邊:「你可以唔好郁來郁去?」、「你可以坐定定?」、「你仲係話極唔聽?咁曳!」。隨年齡增長,女兒的不順從讓我感到很挫敗和氣餒,日復日的親子衝突令我們的關係很受傷。在無數的情緒波動下,我選擇去學習。我開始意識到生氣和憤怒的情緒底層,更多來自小時候被指摘時的恐懼、無助,以及對教養上不知所措的擔心和焦慮。 「我信息」——從需要出發 有幸接觸到「我信息」,一種着重表達我的感受與想法的溝通方式:由「指摘別人」到「我的感受表達」轉化;由「你信息」轉化成「我信息」。由此,為我開展了一個新世界。我能夠從自己需要出發,不帶指控,卻又真誠地表達:「媽媽(我)希望你(女兒)能夠安靜下來。」我漸漸明白,情緒背後,我所需要的是對「秩序」的掌握,也許是因為心底裏害怕出錯,從小沒有感受過自己的需要能夠被接納…… 偶爾讀到女兒的一篇隨筆,我才明白,她渴望她的意願能夠被尊重,想法能夠被接納。例如我曾為了她書桌混亂多次念她,女兒會回應說﹕「媽媽,你好煩!」其實,她答應會把書桌收拾好,只是需要時間,而更可能不是我們期望的時間。有一天我發現她做到了,對她說:「我看見你把書桌面執拾好,感到很安慰,我很喜歡整潔。」 以「我信息」表達自己,女兒比我學得更快。有一天我跟她開玩笑說:「你像女孩子嗎?你看來就是粗魯。」她認真地回應說:「媽媽,你這樣說,我感到很委屈,我需要你認同和支持我。」她竟然比我還懂「我信息」。女兒的自我表達和不盲目順從,讓我不斷反思教養上重複犯下的錯誤。我們總是以擁抱來化解衝突所帶來的傷害,每一次她都比我勇敢,總是用手輕拍我:「沒事了。」 善養最讓我感動的是,尊重孩子情緒的自我表達,接納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與步伐。作為一個媽媽,從陪伴女兒成長,到重新面對自我的成長,女兒成了我的人生導師。父母與孩子需要共同成長,孩子多少歲,就是多少歲孩子的父母。父母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關係。 上一代的鬱結苦在心頭,威權很多時只是掩飾心靈的創傷,背後更多的是恐懼、委屈、無助或無奈,學習表達情緒是帶來轉化的開端。 教養看似是一個家庭的事,也是一代傳一代的事。我還在努力,但這次我是樂意的。 文:沙貝(素養培育及家庭教養推動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