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家庭有教:處理壓力步驟D——培養好情緒的習慣

筆者一連兩個多月,與讀者分享了一系列與孩子處理壓力的文章,從察覺(awareness)、呼吸減壓(breathing),以至想法調整(cognitive changes,即改變想法,避免跌入思想陷阱)等不同角度,分享家長可以如何面對及回應壓力。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與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日常習慣(daily habits),培養好情緒。

恆常運動 身體釋放「快樂物質」

1. 健康作息時間:6至13歲的兒童每天應睡不少於9小時,而14至18歲的青少年則需要不少於8小時的睡眠;此外,恆常運動會讓身體釋放「快樂物質」,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和帶來愉悅感。因此家長宜與孩子討論及安排好此兩項「重要事項」,而其他的時間就可以「自由運用」了。

2. 正面社交連結:研究指出,與家人、朋友、同學和老師有良好關係及恆常正面互動的青少年較少負面情緒,如焦慮和抑鬱。正面的社交互動更有助減低壓力,以及為我們帶來幸福感。因此家長別以為孩子常不在家就以為差,反為常「宅」在家才是可怕。

3. 待人友善有禮:研究發現,常幫助別人的人有較多的正面情緒,而且較容易感到滿足。即使面對壓力,他們也較少出現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此外,當我們的善意得到回應,例如對方的一句道謝或微笑,我們的大腦會釋放催產素(「快樂物質」之一),讓我們覺得開心和幸福。

4. 感恩生活所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穿上自己感到舒適的衣物、食到美味的食品、放工放學準時回到舒適的安樂蝸、上班上學上街都順利暢通等,每樣都讓人感到稱心如意,實在值得感恩!感恩能增加我們的正面情緒和減少壓力,同時亦能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和提升幸福感!

親子筆陣.家庭有教:處理壓力步驟D——培養好情緒的習慣
(插圖﹕黃清渝)

讀者想知更多如何擺脫思想陷阱,可觀看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連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製作,一連4集以學習生活為題材的教育短片及支援小冊子,了解如何有系統地處理壓力:bit.ly/3V8Zh0p

新一個兔年將至,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建立正面好習慣,即使面對壓力都能夠如兔子般充滿活力,愉快積極!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插圖﹕黃清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