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請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代替孩子成長

在很多的青少年網球賽事上,沒有主裁判,需要球員們對自己一方的來球作出判決,而近年來發覺有更多的青少年球員在一些具爭議性的判決上,往往都偏向自己,甚至發現有些球員利用「自我裁判」來作弊,指鹿為馬,將界內球判作界外讓自己得分。 為得獎或交差家長插手小孩的勞作 在社交平台上曾經接觸到一些家長,興高采烈地展示他們孩子的藝術創作作品,有的更圖文並茂地炫耀該作品所獲得的獎項,形容著他們孩子的作品是如何精緻絕倫和鬼斧神工,但明察秋毫的人一眼就能辨認得出這不是一位小孩子可以達到的水平。 「幫得一時幫不到一世」,讓他們靠自己雙手盡情發揮,無論作品得獎與否,請停止奪取他們成長的機會,和他們一起成長才能讓他們建立自信的將來。 相信很多家長亦都有協助過孩子做一些小手作或「填顏色」,好讓他們有一份更好的功課向學校「交差」,有沒有想過這樣不但會弄巧反拙,更會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後遺症。 一. 令小孩將來更沒自信 很多家長的介入與幫助都是本著「一不做,二不休」的心態,既然已出手幫忙,何不「送佛送到西」,做到最為他們爭取獎項,反正學校或主辦單位亦無法印證家長是否有插手。還記得我以前曾經參加過一個填色比賽,我的爸爸是一位嗜好畫家,當時他出手助我一把,為我的作品畫龍點睛,令我奪得了該項比的優異獎,而獎座還在家中飾物櫃,但獲得了該獎之後,我幾乎再沒有填過顏色了,因為雖然當時我只是小學生,但已深知獎項並非實至名歸,怕在沒有爸爸協助下不能維持水準,久而久之對填色畫畫失去信心與興趣,當別人問及該獎項時亦只能笑笑說只是運氣來輕輕帶過。 二. 灌輸孩子為成功而不擇手段的錯誤觀念 今日你能助孩子成功,當他日他們不能成功時,但為求達到目的,就會變得「輸打贏要」,脾氣暴躁,甚至嘗試走進“灰色地帶”,作出一些踩界舞弊的行為。 現今社會確實是有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騙案,為求得到更多的財富,挺而走險,不惜做一些踩界或在灰色地帶找一些違規的方法,期望沒有被發現,為求達到目的,不顧後果地作出一些詐騙取巧的方法。 如果各位家長仍然有協助你們的孩子作一些「小手作」時,大家停一停,想一想,究竟你們時想要他們成長或是一剎那的光輝,正所謂「幫得一時幫不到一世」,讓他們靠自己雙手盡情發揮,無論作品得獎與否,請停止奪取他們成長的機會,和他們一起成長才能讓他們建立自信的將來。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令孩子更想學習(二)

上星期,我們探討如何令孩子更想學習的首個元素,就是家長本身的教學動機。今次讓我們看看第二個元素,就是孩子接收的動機。 要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當然他們需要先願意接收,才能成事。單方面靠家長的主動性和努力是不足夠的。要讓孩子願意接收,家長必須要學會觀察孩子的反應。不能只陶醉於自我動機的一方,要小心觀察,接納事實。當然在觀察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是願意互動的話,那麼便已是成功的一大部分,否則我們便要調節策略,反覆觀察,方能讓他開始願意接收和進行交流。 要取得孩子的注意,環境因素是重要的一環。這可分為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內在的環境就是孩子自己本身的狀況。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睡眠不足、感到疲倦、肚餓、生病,甚或是心情不佳時,必定會直接影響他們接收的動機; 外在的環境就是時間、地點的配合,是否有利於進行學習。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聯繫所學習的題材和對於孩子的意義。的確,回想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能立即找出意義來。如何要把這些內容連繫到學習的意義是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如此,大家也不用灰心。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大致上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真的要讓他們明白意義的話,只要多花一點心思,其實也不太難做到。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們便需要更多的方法。 嘗試模擬遊戲,梳理自己的或洋娃娃的頭髮,也可以到浴室找找看有那些梳。這樣一來就會更好玩,更有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想跟孩子玩一份關於浴室的拼圖,可以拿起其中一塊,假如這是一把梳,那麼我們可以問孩子怎麼去用呢? 嘗試模擬遊戲,梳理自己的或洋娃娃的頭髮,也可以到浴室找找看有那些梳。這樣一來就會更好玩,更有意義。 是次探索關於孩子的接收能力,下星期讓我們再討論最後的一個提升孩子動機的重要元素。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回歸上學的軌道 (上)

過去數月,香港社會的變遷是超乎想像的。在本應爛漫的暑期裏,香港人經歷了不少史無前例的情況。轉眼間,暑假要結束了,我校的老師們一早已經回到學校工作的軌道上。雖然大家心裏對香港這片土地,對現今發生的事情仍有很多迷思和不知所措的感覺,但是身為老師,還是要以冷靜的態度收拾心情,回到學校準備9月開課的工作,再一次肩負起老師教書育人的重任,尤其是我們是幼小莘莘學子的啟蒙老師,我們更加要謹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小心行事,不容有失。 在開課前的一星期,已經收到教育局發出對辦學團體主管有關管理學校的信件,接著就是發給老師的和家長的信。因為在這個大時代,學校的角色已不單止是搞好教育項目就可以,還要小心處理在這數月裏的社會運動帶給學生與家長們的一些憂慮。由於各人在政見上已出現各走極端,在這個小小校園裏,就像是社會的縮影。有智者說:你不喜歡政治,但政治會找上你。 要搞好一所學校,各方面也得兼顧。在準備開學之前,我還是重視教育上的議題,所以我與老師們都一而再地進行不少課前的硏習工作坊。 是次硏習也提供了一次寳貴的機會,讓各位老師重新檢視對孩子的學習方式與需要,就是簡單、直接且重複的學習方式 我校的特色是混齡教學,而我們也十分欣賞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而這次的研習工作坊,我們就一致選擇了有關蒙氏教具的探討與運用。 在老師的資料搜習,不難看到老師們都非常用心地搜習蒙特梭利教具的資料,還能看到各位同事不單能細心介紹各種教具的使用方法,更樂見她們能夠明白蒙氏教育的理念,然後透過教具將之運用於幼兒教學上。 蒙氏教具舉世知名,確實讓不少老師又敬又畏,因為生怕不懂使用而引發笑話,貽笑大方。 在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都能打破疑難,跳出框框,得到蒙特梭利教育的點點神髓,是次硏習也提供了一次寳貴的機會,讓各位老師重新檢視對孩子的學習方式與需要,就是簡單、直接且重複的學習方式。現在是資訊發達的年代,孩子的生活經驗日漸豐富,看似特別醒目機靈,然而孩子的學習和腦部發展,仍是有一定的規律,配合孩子成長步伐的教育還是必要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開學第一課

兩年前八月底過了預產期還沒有產兆,當時心急如焚,告訴老公求神拜佛也希望雞蛋仔不要在九月一日開學天出世,否則未來十幾年都要在開學日慶祝生日或者舉辦生日會作為暑假閉幕禮,切蛋糕之後可能還要「死死地氣」完成暑期作業,實在慘不忍睹!老公翻白眼認為我太過神經質兼且對於開學日太悲觀了! 我好奇地問,難道你很期待開學嗎?他爽快回應:「不喜歡啊!不過我成績一般是意料中事,所以回學校是為了見朋友一起打球也挺不錯啊!」換過角度,老公的期望管理技巧很有成就,把個人目標調節好,明白上學除了考試成績還有體育課、兄弟幫,打球可以逃避父母囉嗦,開學日就值得期待了。 面對雞蛋仔開始上預備班,自我反省第一課就是家長期望管理。尚記得去年報預備班時,非常緊張地裝備孩子面試;到今天開學了,除了在課本校服上寫上名字就沒啥準備,開始大幅度調整對雞蛋仔的期望。我兒是個有主見有態度而且聰明賴皮的小鬼,他有一套學習進程,太催谷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治療師也不停提醒我,孩子就算生得神高神大但始終是個幼兒,反而做媽媽的有更大進步空間。 在這個壓力籠罩的城市,家長對下一代要求不單高而且還期望有迅速回應和成長,有時候被大環境拉扯連我也忘記雞蛋仔只是個小娃娃,苛求他急速成長只會令整個家庭感到沮喪。 記得剛開始行為治療時,花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反覆讓雞蛋仔練習坐在一張小地氈上,這對我來說是何等煎熬,覺得訓練進度緩慢甚至懷疑枉費金錢,可是治療師很堅持值得花時間建立這個「坐定定」的根基,讓他坐好自然會專心上課。果然第二個月雞蛋仔開竅,坐在指定位置便進入「專注模式」,不知不覺間能夠活學活用把專注力擴展到家裏或其他課室,會安靜看書吃茶點,有利他學習新事物,往後的訓練變得事半功倍。 在這個壓力籠罩的城市,家長對下一代要求不單高而且還期望有迅速回應和成長,有時候被大環境拉扯連我也忘記雞蛋仔只是個小娃娃,苛求他急速成長只會令整個家庭感到沮喪。人生馬拉松鬥耐力與毅力,為免揠苗助長,家長們花點時間調節一下期望,每一個小朋友都有獨特之處,弄清楚這階段孩子他最需要發展什麼,定下合理的目標,其實起步遲不緊要,有紮實的根基,我相信孩子成就會更高。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與孩子討論香港近期的事

香港近期的事已成為全城的人每天都在密切而熱烈地討論的話題。在我身邊認識的人之中,連一些過往是對政治冷感的人都是在天天不斷地討論香港政局情況。 當整個城市都是這樣時,小孩子又怎能避免成為參與討論的一份子?他們每天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不斷地聽到成年人在討論、在看或聽有關媒體直播或分析,很自然地就會吸收了一些資訊與看法。當然。他們與很多成年人一樣,都是會有立場,但同時又難以去作較客觀或較有獨立思維的分析。 個人來說,我聽過有孩子說近月的示威是破壞香港的行為,亦聽過有孩子對示威深感認同。完全不湊巧地,小孩們所表達的意見幾乎是完全與他們父母的政見吻合。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父母很多時是孩子接收外界消息的來源,而孩子們亦未到開始會反叛的青春期。 雖然他們心智不成熟,但要他們對他們對身邊看到的視而不見、對身邊聽到的聽而不聞,既是對他們不尊重、亦是不切實際。 有很多人或會許會說,這對孩子們很不健康。按照這種說法,孩子們們不應理世事,更應該對世事保持完全中立,因為他們心智未成熟,很容易會被誤導。我不完全同意這看法。孩子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雖然他們心智不成熟,但要他們對他們對身邊看到的視而不見、對身邊聽到的聽而不聞,既是對他們不尊重、亦是不切實際。 既然這是一個現實,我認為父母們需要確保的,就是要盡量做兩件事。第一,父母必需盡量避免孩子們盲目地認同父母的看法、甚至是為了取悅父母而表達一些比父母意見更極端的立場。第二,父母應該盡量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鼓勵他們自己思考為何自己同意或不同意某些看法。父母必需記住,就算孩子總會是被父母影響,但都不要完全剝奪他們有自己主見的權利。 從這些討論,有時他真的會改變主意,有時他會因能辯護自己立場而令他信念更鞏固。 個人來說,政見都是偏「黃」的老婆與我都有與阿仔討論近月的事。阿仔的確是聽老婆與我的討論後而會發表與我們看法接近的立場。不過,當他是這樣做時,我們必定問他為何會有那些立場,而我就更會「律師上身」那樣去拋很多與他相反的意見與假設來挑戰他。從這些討論,有時他真的會改變主意,有時他會因能辯護自己立場而令他信念更鞏固。無論如何,這個過程都令他更清楚了解自己相信的是什麼。這個討論模式不只是適用於事實觀察本身,亦更適用於一些超越事實與否的層面、而是要靠一套價值觀價值觀的東西。孩子對個別價值觀的看法同樣是可以透過不斷挑戰一些假設而已越變越明。 另外,當他在個別新聞或在看老婆與我在社交媒體找到的東西時,我們都會對他說,有些東西就算是確認了自己信念,但在盡信前都要小心求證。我會鼓勵他(或幫他)看多一兩個有公信力的媒體(《明報》當然是其中一個這樣的媒體!)才去證實一些事故。 在這個立場先行的大時代,孩子們如果能被引導去行使獨立思考的確是一點都不容易。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舊香港街市

不知不覺間雞蛋仔兩歲了,帶孩子的生活就像無止境地坐着情緒過山車,真是有血有淚。今天他學了一點新技巧讓我感動流涕,隔天又亂發脾氣咬到我血流披面(是認真咬面頰和耳朵),帶一個孩子已經那麼辛苦,究竟上一代父母如何發揮神通湊一窩小孩? 今個夏天特別熱,加上各區示威遊行令交通癱瘓,帶着雞蛋仔完成訓練之後都要急急腳回家。但他精力充沛根本不能把他關在家裏,唯有放學時刻意多坐幾個巴士站或電車站、繞路逛逛街市,盡量把生活的日常變成小探險,也消磨他的精力。 好像買個下午茶,雞蛋仔會左顧右盼發現了水果攤必定竭斯底里地叫:「那那!」(banana 香蕉),老闆娘實在忍俊不禁堅持要送他一隻小香蕉,這小鬼識趣地揮手送吻不經意地說:「謝。」須知道我兒不太會說話,但能夠與街坊互動搭訕讓我嘖嘖稱奇。又因為上訓練班,母子倆必經附近的海味街,有時候大家都好奇攤在地上曬太陽的是什麼海產乾貨,就這樣汗流浹背指手劃腳,老闆們也會介紹一下,如數家珍般教授挑貨秘笈。在熙來攘往的老街,雞蛋仔喜歡尋找貓蹤,逗逗貓也讓慈祥老人家逗笑,嘻嘻哈哈不介意我們「混吉」阻礙做生意。 雞蛋仔會左顧右盼發現了水果攤必定竭斯底里地叫:「那那!」(banana 香蕉),老闆娘實在忍俊不禁堅持要送他一隻小香蕉。(作者提供) 雖然街市乾淨了、小店裝潢了,但總是欠缺活力沒有新血支持 我自認是很道地的香港妹,很喜歡逛濕貨街市雜貨店,它們就是有一股獨特的「霉香味」,每一件舊物、招牌,都在訴說一個甚至是一代人的故事。我媽告訴過我小時候會跟她走路去天光墟,最初還精神奕奕地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走了個半小時腿酸便開始閉上嘴巴,扭著要抱,回家立即倒頭睡午覺,不過翌日起來又會好期待跟媽媽出門去墟市,吵吵鬧鬧平凡但很享受。 現在街市全部都有冷氣設計,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但我總是耿耿於懷,因為很少見到扶老攜幼來買餸,不是老一輩慣着孩子怕污糟嫌腥臭,不讓子女協助燒飯。又或者小朋友太忙於應付學業及興趣班,根本無時間陪伴家人逛舊區,有時間也寧願孩子好好休息睡晚一點。所以,雖然街市乾淨了、小店裝潢了,但總是欠缺活力沒有新血支持。 帶孩子走入喧鬧的市集當然吃力,但我挺享受,畢竟從生活中學習生字與人溝通是最有效最自然,而且我希望雞蛋仔記得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要努力保育貫穿幾代的人情味。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令孩子更想學習(一)

有很多家長常常希望孩子更有動機學習,我也不例外,綜合自己多年的訓練經驗和閱讀文獻所得,最主要有三大元素令孩子更想學習,缺一不可。一連三星期,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第一個元素就是家長自身的動機,意思是當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採取更積極態度去學習時,自己便會改變,好能夠與他們互動,慢慢地孩子受到他們的動機所感染,最後共同投入學習裏,自然就引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所以當跟孩子互動時,我們要真誠地表現出對於要學習的課題感興趣。在語言和行為上,渗透出對於學習的熱誠。在這麼多年的學校生活裏,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機會接觸到有熱誠的老師,這些老師往往成為學生對於學習興趣追求的轉捩點;同樣地如果家長仿效他們的教學模式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孩子即使再不願意,也必然慢慢會改變過來。 清楚明白每次學習的重點是什麼,貫徹在每個細節裏都朝著目標出發。 除了有教學的熱誠,還需要定立清晰的目標。不要過份貪心,得一想二,得三想四。清楚明白每次學習的重點是什麼,貫徹在每個細節裏都朝著目標出發。這樣做孩子會更清晰學習了些什麼,更容易跟隨學習的方向,達致目標。 家長還要明白有學習動機和清晰目標後,我們還需要一些好的教材去輔助整個學習過程得以順利及成功地完成。既因如此,在選取教材時不妨多花些心思,先認識教材,篩選一些較恰當的,並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來使用,便能相得益彰。 這次我們集中在家長本身的動機著手,讓孩子建立學習動機,接著的兩個星期,我們會再探討另外兩個增強學習動機的元素。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村口的野豬 (下)

可能讀者在問,在鄉間看到野生動物有什麼出奇呢?事實上大家都未必明白,現在鄉村土地好矜貴,地產業這麼發達,真是讓人發達的發達,所以村屋越起越多,根本沒有野外郊區可言。心在想, 在這裏居住多年,也未見過野豬出沒,究竟野豬從哪裏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人類因為各種需要、或是為了滿足各種貪婪的欲望,使各種本來不會親近人類生活的動物,都迫於無奈走到人類的生活區域裡。想著、想著…… 這也是野豬走到我倆跟前,讓我這麼近距離接觸到牠的一個原因。 生存在世,,能找到平衡點,才有美好的人生 記得上月我也曾在港島區的葛量洪醫院外等候小巴時,看到一隻長有長長撩牙、體型更大的野豬,因為葛量洪醫院後面還有幾座青蔥巍峨的大山嶺,相信曾幾何時這幾個大山嶺確是野豬或其他動物的理想居所,但是在現今野外生活環境要找到水源和食物,對動物而言也不容易,所以當時看到在小巴站附近的馬路上,那一頭相信是野豬公,也彷彿在努力覓食,我看到他應該是「認識」市區生活了,牠已懂得過馬路,還會走在行人路上,有規有矩。野豬阿野豬,看到你的行為,真是感到有點陰公,正在人口爆炸的世界找尋出路,辛苦你呢! 看見野豬為求生活,不惜犯險,我心裏想著,現今的孩子,每天只在功課桌上埋頭苦幹,試問能於困境裏求生的又有幾人? 學無止境,如果一生平淡,生於安穩時代,相信還能憑著亮麗的大學畢業證書,找得高薪厚職的社會位置,如生於亂時,情勢不斷變遷,可能求生能力更是可貴。 或許不要兩極化,求學是需要的,生活智慧和態度也是不可或缺。 生存在世,能找到平衡點,才有美好的人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當全世界都不站在你那邊時 你應如何面對

2019年的溫布頓錦標賽上演了一場像永無休止的經典決賽,祖高域憑著堅毅意志戰勝被譽為當今世上最成功的球王費達拿。在賽前一直被看低一線的塞爾維亞球王袓高域,面對現場觀眾鋪天蓋地一面倒的為費天王不停吶喊坐威時,不但沒有氣餒,更冷靜應對,利用「自我催眠」的改變自我思想方式,將當時現場觀眾叫喊著「Roger」費達拿名字的聲音,當作成叫著「Novak」自己的名字,他說雖然是很傻,但是當時他想出只可以用這個方式安慰自己,更指出有人為你吶喊當然是很好,但當所有人不與你為伍時,就要找方法應對,結果就是這一份信念,在比賽大部份形勢都被費達拿壓得透不過氣的情況下,更全場比費達拿少14分,憑著一招「自我催眠」穩住心理,較少失誤的祖高域最後高舉冠軍獎杯。 現今的孩子 自我中心很強 今時今日的孩子都是各位家長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令他們養成很強的自我中心,這種自我理應隨著年紀長大而遞減,但由於長期浸淫在溺愛中,令孩子的自我不但沒有因長大而減少,反而還有變本加厲的跡象。一般自我中心較重的孩子,每每遇到困難或挫折逆境時,很快便會覺得自己將要失敗,提早放棄,繼而想到世界為什麼這樣不公平,選擇逃避自怨自艾,或容易被激動的情緒所牽引,不能冷靜地去思考,想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現今社會上的政治矛盾紛爭,很多比較活躍的都是年青新一代,有思想有理念有勇氣去爭取該爭取的是好事,但與此同時亦要冷靜思考,擺脫身邊環境氣氛因素所影響,尋求最能迎刃而解的方法來應對,不轉牛角尖,理解從不同角度思考的重要性,就算覺得全世界都低估你、不站在你那邊,仍能屏息靜氣,在不放棄自己的大前提下,更加「和理非」地尋覓新出路。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用觸感感受世界

除了用視覺和聽覺去接觸這個世界,觸感是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感官。我們整個身體被皮膚所包圍,而皮膚上有很多接收器,讓我們能夠感受世界。我們能夠感受質感,我們能夠感受到力度,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溫度,這通通都是觸感帶給我們的認知。   在家居環境中,我們不乏材料,讓孩子利用觸感感受世界。透過觸摸不同軟硬度的物件,明白不同程度的軟硬度,例如:柔軟的枕頭相對於軟綿綿的棉花糖,堅硬的餐枱相對於能稍微彎曲的筷子。明白軟硬度能夠讓孩子建立適當的身體活動機能,正如我們要用恰當但不相同的力度拿易碎的雞蛋或堅硬的椅子一樣。  訓練孩子可以很簡單,就地取材利用視覺、聽覺和觸覺去加強他們的接收能力 在兒童圖書或玩具裏,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鼓勵觸感探索的玩具。例如有一本兒童圖書,內裏繪畫了很多不同的動物,動物的身體就用了不同質感的材料製造,有軟綿綿的羊毛、又軟又短的牛皮、「鞋颯颯」的魚鱗等等。通過手的感覺和語言的接收,讓孩子的感官進一步地發展。 除了質感之外,我們也可以更加注意手指尖的探索。運用不同形狀的積木,讓孩子理解各種形狀的特質。在探索時可以把孩子的眼睛遮蔽,或者把積木放置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裏,這麼孩子便要一邊用手去觸摸,一邊用腦袋去思考形狀是怎樣的,這同步的活動更可以訓練孩子的抽象思維,實在一舉兩得! 訓練孩子可以很簡單,就地取材利用視覺、聽覺和觸覺去加強他們的接收能力。當他們能夠準確接收,下一步就能夠提升他們分析能力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