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令孩子更想學習(二)

上星期,我們探討如何令孩子更想學習的首個元素,就是家長本身的教學動機。今次讓我們看看第二個元素就是孩子接收的動機。

要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當然他們需要先願意接收,才能成事。單方面靠家長的主動性和努力是不足夠的。要讓孩子願意接收,家長必須要學會觀察孩子的反應。不能只陶醉於自我動機的一方,要小心觀察,接納事實。當然在觀察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是願意互動的話,那麼便已是成功的一大部分,否則我們便要調節策略,反覆觀察,方能讓他開始願意接收和進行交流。

要取得孩子的注意,環境因素是重要的一環。這可分為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內在的環境就是孩子自己本身的狀況。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睡眠不足感到疲倦肚餓、生病,甚或是心情不佳時,必定會直接影響他們接收的動機; 外在的環境就是時間地點的配合,是否有利於進行學習。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聯繫所學習的題材和對於孩子的意義。的確,回想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能立即找出意義來。如何要把這些內容連繫到學習的意義是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如此,大家也不用灰心。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大致上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真的要讓他們明白意義的話,只要多花一點心思,其實也不太難做到。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們便需要更多的方法。

嘗試模擬遊戲,梳理自己的或洋娃娃的頭髮,也可以到浴室找找看有那些梳。這樣一來就會更好玩,更有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想跟孩子玩一份關於浴室的拼圖,可以拿起其中一塊,假如這是一把梳,那麼我們可以問孩子怎麼去用呢? 嘗試模擬遊戲,梳理自己的或洋娃娃的頭髮,也可以到浴室找找看有那些梳。這樣一來就會更好玩,更有意義。

是次探索關於孩子的接收能力,下星期讓我們再討論最後的一個提升孩子動機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