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避免孩子受到欺凌﹙一﹚:認識欺凌定義


(圖:黃清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於72個地區,收集54萬名學生的數據,了解學生的朋輩社交情况。在香港的結果發現,受訪的5000名學生中,有32%表示在過去1個月內多次受到朋輩欺凌,嚴重程度屬全球之冠。

要避免孩子受欺凌,家長首先要懂得欺凌的定義。心理學家將之分為身體、言語和關係欺凌三大類:

身體欺凌:受害者的身體遭到刻意傷害,他們的衣服、文具或物件遭到惡意毁壞

言語欺凌:受害者遭到言語攻擊,或被人用十分難聽的花名取笑

關係欺凌:受害者遭到惡意中傷,令他們在朋輩間的聲譽受損。受害者受到愈來愈多朋輩排擠,漸漸變得形單影隻

隨着資訊科技發展,受害者可能於網上論壇、社交媒體或手機應用程式中受到朋輩甚至不認識的人言語或關係欺凌,形成「網絡欺凌」。由於欺凌者較容易於網上隱藏身分,網絡欺凌可能比面對面的言語或關係欺凌來得更常見、更尖銳!

欺凌和嬉鬧有何分別?

身體和言語欺凌,與嬉鬧遊戲和無傷大雅的取笑有點相似。要分辨孩子是否真的受到欺凌,家長需要進一步留意以下情况:

孩子是否感到歡樂?孩子在嬉鬧和取笑過程中會開心活潑,嘻嘻哈哈;但欺凌不會令孩子產生任何正面的感覺,他們只想逃離現場,甚至減少和人的接觸。

孩子是否感到傷害?嬉鬧遊戲和無傷大雅的取笑,程度溫和,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圖;但欺凌含有惡意,往往會令孩子傷心難過、面紅耳熱、鬱鬱不歡,甚至瘀傷流血。

孩子是否一味被動?孩子參與嬉鬧遊戲和互相取笑時「互有攻守」,時而被追打被取笑,時而追打別人取笑別人;但受欺凌的孩子只是單方面被戲弄或打擊,沒有回擊之力。

事情是否重複發生?欺凌並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被欺凌的孩子會在一段時間中重複被追打和被取笑。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