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談政治? 孩子應逃離政治漩渦? 教授:學生問要回應
一場社會運動,令香港人政治覺醒,不論你是哪一方的陣營,總會留意着時局的發展。過去4個多月來,街頭烽煙四起,莫說成年人,相信連10歲8歲的小學生,也感受到社會上的不安。然而,不少學校對這個話題仍然是噤若寒蟬,原因是「政治不應帶入校園」。但生活、學校、政治,三者真的可以割裂?看來「學生不應談政治」勢將替代「學生不應談戀愛」,成為當代熱烈辯題。 如果說性教育、宗教觀也應從小教起,那麼政治呢?家長又應如何看待政治話題呢? 文:顏燕雯、許朝茵、沈雅詩 攝:馮凱鍵 |
暴力畫面多 合家歡時間避看新聞
梁太(化名)育有兩名分別念小二及K3的兒子,她一直認為政治涉及很複雜的歷史及人物,難以跟孩子解釋,但自從6月初的反修例遊行,以至7月1日示威者衝入立法會等,她都有約略跟長子講解事情始末,「他比弟弟年長,跟我們一起看電視時,一定會有一些疑問,所以我認為有需要跟他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我會盡量簡化,不希望說得太複雜,始終任何人即使如何中立,但向別人解說時,總難免帶着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影響他,希望待他長大一點能自己判斷」。
可是,事情發展至今,電視新聞上的暴力畫面愈來愈多,經常有人被打至頭破血流,梁太遂在合家歡時間轉播卡通片,甚至關上電視。她強調此舉並非「斬腳趾避沙蟲」,「有些事情真的未必可以三言兩語解釋到,舉例說,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連我自己都搞不清誰是誰非,又怎樣跟孩子解說呢?尤其是小兒子,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我不想他走在街上會杯弓蛇影,看到某些人會感到害怕。」
這一場社會運動已令每個香港人跌入了政治漩渦之中,無人能獨善其身,包括小朋友。
不想孩子承受不必要恐懼
談到最近的《禁蒙面法》,梁太說也沒有多向兩個孩子解釋。「這法例實施當日,大兒子的學校突然宣布停止所有課後興趣班,他回家後還傻傻的說不知為什麼取消了足球訓練,我只淡淡的說學校可能有特別活動呢。其實當時我亦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會有這個決定,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最後發現校方原來只是趕着發放相關通告給家長而已。像這些不必要的恐慌,毋須讓孩子去承受吧!」
局勢變複雜 不宜帶小孩遊行
有家長想子女盡量遠離政治,但亦有不少家長鼓勵小朋友了解時事,像兩孩之母Eva,她便曾經在6月初帶同7歲的女兒上街遊行。「當日哥哥因為要上興趣班,所以未有參與,只是跟爸爸來銅鑼灣接我們,但當他看到街上的人潮,也感受到那股氣氛。」
Eva在此之前,也曾獨個兒參與遊行,她明白孩子為此感到擔心,於是索性帶他們同行,「我知我說100次遊行是安全,小朋友都未必盡信,那倒不如帶他們親身感受,看看真實的情况」。不過,Eva亦承認,現在局勢變得複雜,已不宜再帶孩子參與遊行了。
4個多月來,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動盪,孩子可輕易從新聞及網上見到示威畫面,想避也未必避得到。
街上隨處政治標語 難以避談
香港連月來有大規模的遊行和集會,目的都跟《逃犯條例》有關,或許很多爸媽都認為,這議題太複雜,小朋友根本不明白,Eva也認同,條例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但她仍然選擇去解釋,「我會向子女解釋條例的重點,以及大家的隱憂,例如兩地法治的差別等,雖然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起碼讓小孩知道媽媽參加遊行的目的」。
她續稱,今次社會運動規模之大,以及歷時之久,令每個家庭都跌入這場政治漩渦之中,無人能獨善其身,「其實只要走在街上,隨處都見到各類政治標語,根本避不到,難道一家人不出街?不看新聞?因此,若仍然選擇不和孩子談政治,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何况我不說,亦可能有其他人士會說」。
輕鬆討論 解說言論自由意義
另一方面,Eva亦同時希望透過討論,讓子女明白言論自由的可貴,「最想他們知道,言論自由並非單單指你喜歡說什麼就說什麼,是要顧及別人感受,不可出口傷人,也應該願意聆聽、接受和包容各方面的聲音;遇到意見不合時,也要避免互相指摘,可一起討論」。從言論自由,她再引伸到個人自由,「例如我們有權選擇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孩子要從小認識自身的權利,他們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
不過,她認為自己並非在跟孩子上政治課,因為整個過程也是輕鬆的,「我喜歡用生活化的例子作比喻,亦多用開放式的提問,例如解釋暴力事件,我曾這樣說︰『你們溫了書,想休息一會,但媽媽反對,你們多次提出意見,但媽媽不理會,甚至要你們做多些練習,你們不開心發脾氣,和媽媽爭吵後,便擲東西,你們覺得這樣做是否正確呢?』我希望從中讓孩子反思暴力是否可解決問題,並明白不應使用暴力」。
自言是「和理非」的Eva,買了印有政治標語的髮飾,和女兒一起戴上,表達心聲。
小眼睛看時局 畫筆表達所思所感
究竟小眼睛怎樣看當前社會狀况?他們又了解多少呢?5個小學生,透過畫作,向我們表達了他們的所思所感。(圖文內容為各小朋友或其家長向記者解說)
對峙場面很混亂
Bond(小三生):這是Bond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畫面。圖中示威者和警察正在對峙,中間有一批水馬,右邊有多名示威者,他們戴了口罩,表情均很憤怒,有人更擲出汽油彈,也用噴漆噴了「六大訴求」、「五大訴求」這兩句口號。Bond說曾經在街上見到。同一時間,有示威者擲傘、擲菜刀,示威者旁邊則有架的士,因見到人群而要繞道。圖中另一邊是警察、警車及水炮車等,有警員手持催淚彈槍,正開槍射到對面,射中示威者的手,也有些警員分別手持盾牌、警棍、胡椒噴霧及舉起橙色警告牌。整個畫面看來非常混亂,Bond感到不開心。(受訪者提供)
遊行人士很憤怒
Eden(小二生):這幅畫的內容,是Eden參與遊行時的所見所聞,畫中的參加者,上衣都印有「香港加油」及「Be water」等字句,亦有人帶了雨傘上街。他們的表情均很憤怒,另外也有人大叫「林鄭下台」。畫中的右上角,有一個戴了口罩的人,旁邊卻有一支中國國旗,以及寫了「Free HK」等標語。當日天氣很熱,有個小朋友熱得大汗淋漓。(受訪者提供)
警察開槍太可怕
Natalie(小六生):這幅畫的靈感,是來自Natalie看過一幅叫「讓子彈飛」的文宣海報。Natalie想表達的是,有哥哥姐姐在遊行示威中受槍傷,她感到很不開心,因為他們只是學生、義務急救員和記者,她覺得警察開槍實在是太可怕了!(受訪者提供)
警民打鬥
小文(小三生):小文表示,圖中有兩批人正在打鬥,大家都手持武器。前方戴有頭盔的是警察,後方的是示威者,而示威者拿的武器是比警察大的。雖然警察不斷叫示威者「stop」,但示威者只說「no」。而圖左方顯示,有警察制服了示威者。(受訪者提供)
現時情况很亂
Hailey(小四生):Hailey形容現時情况很混亂,所以她畫了很多人。圖畫上方,她畫了「林鄭飛鵝」(編按︰林鄭月娥)坐於警署之內指揮,警署門外圍起了水馬,有部分防暴警察拿着槍,牆上亦有「速龍小隊」游繩而下。在警署門外,Hailey說聚集了100個黑衣人,他們向警署投擲「火炮」,不過,在同一時間,警察已舉起「我們使用水炮車」的警告字句,並左右兩邊向黑衣人射水。圖畫下半截,Hailey主要想表達很多人在「鬧交」,有示威者說「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亦有示威者罵警察,也有人舉起「林鄭下台」的大型橫額,還有些人在唱歌;不過,亦有人支持政府,說「林鄭加油」。結果警察施放「胡椒霧」(編按︰胡椒噴霧),有醫護人員說可帶大家去A&E(編按︰急症室),事件中,亦有示威者被警察拘捕。(受訪者提供)
專家意見:小學常識涉政治課題 學生難理解 只靠死背
雖然教育局向外多番強調「政治不應帶入校園」、「學校不是討論政治的場所」,但事實上,撇開中學的通識科,即使小學的常識科,其實政治味亦甚濃。「小學常識科有很多政治議題的,例如小二、小三已經開始講《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小六就要識3司13局的職權,課程非常政治化。」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說。
趙永佳
追溯歷史,時為1996年,當時教育署以減輕小朋友負擔為理由,把小學的社會、科學(前稱自然)、健康教育三科合併為常識科,由以往社會科只強調香港成就和經濟發展,變成今日加入大量政治教材。趙永佳對目前的課程規劃就有保留,「不是政治與不政治的問題,而是一種很老套的教學法和課程設計。教育局把大量資訊放入課程之中,希望學生可以學得識,但就奢望一步到位,你真的認為小二、小三的小朋友,可以理解到什麼是《中英聯合聲明》?何謂憲法?何謂《基本法》?到最後,孩子不過是背了一大堆他們不明白的文字而已,對他們日後能否成為良好公民,意義不大」。
他指出,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向小學生說明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些是可以教,亦應該教的,但牽涉太多政治關係,就值得商榷,「在從前殖民地教育下,要到高中、大學才處理這些政治議題。但現在卻不容許我們的下一代、年輕人慢慢成長,所以念幼稚園已經要做剪報、小學生便要學小組討論,結果確實培育出一批『叻』人來。不過,『叻』學生從來愛發問的,常識科引發了他們對政治議題的好奇心,卻可惜是教一半不教一半,課程只講政府想講的,那老師就頭痛了,課題以外的,若有『叻』學生提問,又應不應該處理呢?」
小學常識科觸及《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行政架構等課題,學生不易理解。
宜貼近生活 教基本價值觀
若純粹論課程,趙永佳認為小學常識科應考慮改革,抽起太政治化的課題,「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課程,牽涉太多他們這個年紀未必處理到的資訊或概念,與其這樣,倒不如先處理一些基本的價值觀,例如法規、秩序、暴力等等,這些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
那究竟學生應不應該談政治呢?他就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視乎校情,「尤其一些名校、一線學校,他們的高小學生已經很醒目,那麼學校便需要回應。舉例,現在說在校園不准戴口罩,『為什麼從前可以,現在又不行呢?』如果有學生這樣問,我認為老師是需要解釋,甚至需要把整個反修例風波說一遍,不能推搪一句『總之不可以』就算。當然,假如孩子不特別問起的話,我又覺得未必要主動講,let kids be kids(讓孩子當孩子)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