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你「還好」嗎?
提起精神健康,不知大家會聯想起什麼?想起自身的狀况?想起疾病?還是想起電視劇中,常被描繪成瘋瘋癲癲的角色人物?
作為學校社工,同學們的身、心、靈和精神健康都是我們所關注。但每每跟同學們談起有關精神健康的課題時,只有小部分同學能道出抑鬱症、焦慮症等字眼,而且甚少同學會關心自己的精神健康。
事實上,我們的精神狀態與自身情緒有着莫大的關係。在駐校的工作之中,我發現不少同學都難以辨識自己的情緒,更甚的是連喜、怒、哀、樂都未能道出。
曾經有一個同學,與我傾談時常常只會用「OK喇」、「幾好」來表達自己「還好」的狀况。但每當細問下去,他的身體語言和表情,都和「OK喇」、「幾好」不相符。有時,我們還未開始傾談,他一坐下,已是半躺在沙發上,肩膀彎下,渾身都無力似的,攬着抱枕一言不發。同學總是臉色凝重,眼下的黑眼圈深得像熊貓般,頭上恍如有一大片烏雲遮蓋着。之後,我才慢慢了解到,他是因為學業而感到疲憊不堪,有別於起初所說的「還好」。
「還好」掩蓋 逃避向人傾訴
這個同學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不知由何時開始,同學們都學懂了用這個「還好」來包裝自己,免得別人進一步窺探他的內心世界。但久而久之,就連他自己也難以理解內在感受和情緒。這個「還好」,就像一個盛載所有情感的大籃子,裏面沒有負面元素。但這真的代表「還好」嗎?
我亦遇過有同學刻意把不快樂、憂愁等負面情緒拋諸腦後,他們逃避與人傾訴,但這樣,負面情緒只會在心房裏一直糾結着,若持續沒得到抒發,最終只會情緒大爆發,恍如海嘯般捲起巨浪,把我們淹沒,更甚有機會形成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及運作。
回想過來,我們在課堂,很多時只着眼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卻甚少教導他們如何辨識情緒,如何關心精神健康。但如果學生沒有了健康,還能專注學業嗎?在此鼓勵大家,試試探索一下這個「還好」,釐清當中裝載了什麼情緒和事情,正視個人的精神健康。若遇上困難,請開放自己,和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談談自己的「還好」究竟有多「好」!
文:陳婉珊(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