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爸媽:使孩子明白我們心中所想

從小聽政府宣傳片「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兩句根深柢固的概念,植根我們心中多年,確實是金石良言。我們跟子女的關係,的確建基於我們溝通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即是總有辦法訓練,只要有決心就能找出有效溝通竅門。

溝通比言語更早

一般來說,我們靠言語來溝通。但溝通並不限於言語,我們情感上的交流,可以透過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文字圖像等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所以跟孩子的溝通,遠比他們懂得用言語前便已經開始。

懷孕期間,與肚裏的孩子互動已經是溝通的開始。爸爸媽媽在這段期間跟寶寶說話、撫摸肚皮,都是溝通的一種,甚至孩子認得媽媽的氣味,也是成功溝通的方法。

要做到有效溝通,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認清身分

我們的說話,代表了我們是誰。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以父母的身分跟他們對話,一切來得尊重。但當我們說話帶有情感的時候,尤其是被孩子激怒了,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的說話是否合乎自己家長的身分與形象。

一些詆譭孩子的說話,過分主觀判斷,都令到孩子感覺不被尊重。或許他們不懂得如何向你表達那種感受,久而久之只會跟你愈走愈遠。對話是雙向的,有來有往,嘗試在不同情景之中,保持父母身分,說父母應說的話,多體諒,跟孩子產生共鳴,才是有效的溝通方法。

2. 溝通要真正表達內心心意

有時我們跟孩子說教的時候,帶有不同的情緒。溝通打開了,卻愈說愈錯。因此,溝通要真正表達我們內心的心意,不要把話說得過分,導致詞不達意。

孩子接收什麼,取決於我們當時的說話、表情,甚至心情。但除了言語(聲音)是我們聽到之外,我們自己的表情,只有對方見到。除非我們嘗試在鏡前跟自己說一次,才能感受到孩子接收的是否我們內心真正表達的心意。

3. 切忌「我我我」

或許我們都很心急跟孩子溝通,很多時都會使用「我」作為說話的開端。例如「我覺得你很好」、「我覺得你態度很差」。這些都是由「我」開始,當中或許帶有指摘對方、宣泄情緒、單方面管教或否定對方成分。感情用事的甚至會裝腔作勢。這樣的溝通,對方只會覺得所有內容都只從「你」出發,並沒有從「我」角度去想。

嘗試一下由對方角度想,或許可以達到更多有效溝通的模式。嘗試溫和地表達反對,心平氣和的跟孩子們打開話題,引導孩子思考,多用問句「你覺得這樣好嗎」、「你覺得這樣做對嗎」或「如果情况掉轉是你,你又會如何做呢」。把「我」換轉「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

最後,不忘在溝通的結尾留下下一次溝通的機會。溝通完結前來個小總結,不但可以總結溝通內容,也可以調整對方心情。也不忘感謝對方願意花時間跟自己溝通。始終孩子愈大,會跟父母溝通的機會愈少,也不是必然,因此我們不妨感恩孩子還願意跟我們做有來有往的溝通吧。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