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我們的烏托邦

最近看到一些學校老師有不如意事,用自毀來洩憤,校長更要到精神病院治療,不禁嘆氣和失望,如果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也亂在一團,決策者又未能作出補救和變動,受害一定是我們的小朋友。

現在地方已經很少,人又多,我們可否參考一下其他國家的政策?就算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未能在這一刻實現,但也總好過沉默下去,不作任何改變。

我看了一套紀錄片是講述德國包浩斯(Bauhaus) 主義和概念,(不要誤會是時裝品牌)它的概念是由人出發來配合環境,把大自然和建築、藝術和人民連繫起來,當中要實用和公整,以前很多東德的建築物都充滿包浩斯( Bauhaus) 色彩,在德國,你也許能看到以紅色、藍色、白色、黑色和黃色拼出來的圖案設計,佈滿整棟建築物或商品,這些顏色都是包浩斯( Bauhaus)的獨特風格。

以前很多東德的建築物都充滿包浩斯( Bauhaus) 色彩,在德國,你也許能看到以紅色、藍色、白色、黑色和黃色拼出來的圖案設計。(龐倩渝提供)

我最深刻印象是說其中一所學校是沒有課室的,只有用活動室和顏色來區分不同的年級和須要,例如學校正中間是一座很大和多層的梯級,油漆是深藍色,學生稱那座是「藍山」,那裡會有不同年級的學生聚習,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也是老師和學生的相聚地方。在「藍山」內裡卻有一個深紅色的小空間,長長的椅子頭上吊著整齊的讀書燈,每個人都在那裡安靜地看書和自修,與山外的氣氛有截然不同。

在幾年的教育就是要他們了解自己和關心四周發生的事,離開學校時,他們每一個人已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加上他們一直接收世界不同的資訊,一直觀察世界大事,找工作是他們應該為自己作主的事

學生沒有功課,他們的功課是根據老師給予的指引和說解去完成,當中要幾個同學一起去搜集資料、去紀錄和去實踐,當中有困難或不妥協時,才找老師,但老師也不是每次幫學生解決,因為功課始終也是寫些上學生的名,最令我深刻是校長的幾句說話:「我們不會為畢業生提供任何資訊關於就業機會或工作崗位,我們也不為他們找工作而參與任何意見,只會在他們仍然是學生的時候照顧他們,在幾年的教育就是要他們了解自己和關心四周發生的事,離開學校時,他們每一個人已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加上他們一直接收世界不同的資訊,一直觀察世界大事,找工作是他們應該為自己作主的事,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時候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