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扭曲了的全日制
1950年代,因要應付大陸難民潮,原有學校數目不足應付新來兒童需要,於是將學校一分為二,原本的全日制改為半日制,甚至在舊式的徙置大廈天台開設學校以應燃眉之急。隨着人口增加,這臨時應變措施竟成常態,直至1993年開始推動全日制。董建華在1998年「施政報告」中,明確申明推行全日制的目標。
全日制的醞釀期,由其時的教育署長余黎青萍負責,其後的教育署長或局長都是按政策執行。從半日制改為全日制是重大工程,校舍的增加不單是財政問題,校舍建設不是砌積木,一座學校的建成從設計、裝修到內部裝置,耗時數以年計。
全港半日制將於2018年畫上句號,王師奶認為以20年時間將香港小學從半日制過渡到全日制是值得讚賞的成就,但硬件改了,學生是否在學習方面有實質的改善?答案是NO。
原意紓緩課時促進全人教育
且看教育局有關全日制《背景》中對全日制的描述:「小學全日制實施以來,普遍得到社會人士特別是學校和家長的贊同和支持。事實上,小學全日制在各方面俱比半日制可取,例如全日制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和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可以紓緩緊迫的上課時間,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可以提供較充裕的時間,加強師生的溝通以及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總而言之,全日制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發展他們的潛能有着積極意義。」
請辦學團體記得初衷
王師奶抄了一大段教育局有關全日制的文字,一面討厭做了「文抄婦」,一面又遺憾花了大量公帑和20年寶貴光陰把全日制弄到如此面目。呢排因《基本法》的演繹問題,好流行「初衷」這個詞,看來教育局有關全日制的文字,應是全日制的「初衷」。校長們、老師們、家長們,你們認為你們辦的學校,你們子女讀的全日制學校,是否已達到政府所期望的初衷?王師奶不會一竹篙橫掃一船人,也許有少數學校真能達到某個程度的「初衷」,但大部分都是不知「初衷」為何物,甚或刻意與「初衷」為敵,凡操練TSA的學校都可歸入此類。晚晚要3、4個鐘頭做功課,放學後加時補課,長假期要回校補課的學校更罪加一等。全日制是否真能達至教育局所云「紓緩緊迫的上課時間」、「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發展學生潛能」?
領正教師牌的老爹告知小婦人,當年全日制的設計是上午上課,下午多元化活動,原則上回家後不用做功課,做個快快樂樂的孩子。
《Happy PaMa教得樂》間中會介紹一些有遠見的小學校長,他們的計劃符合全日制的最初構想,可惜為數不多,勢孤力弱,不成氣候。小婦人謹此呼籲大辦學團體如天主教會、聖公會、東華、保良局、仁濟等,帶頭將全日制撥亂反正,為小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不給功課壓迫的孩子才會健康,才會有創意,才會喜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