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正向鼓勵 改善拖延行為
小朋友做功課時藉口多多,走來走去又不專心,怎麼辦?
每天與樂樂(化名)做功課,對媽媽來說都彷彿是一個情緒考驗。「樂樂做功課不專心,坐不定,會說很多藉口離開座位,我請他每完成一份功課才可以走開,他就說要去洗手間……每次做功課可以來回洗手間四五次,真讓我失去耐心,情緒也不好……」
明白孩子內心需求
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如果只處理表徵,會有一種沒完沒了的感覺。因為孩子會「見招拆招」,想出千奇百趣的拖延原因。其實,行為反映孩子的內在狀態,要幫助孩子改善拖延做功課的情况,我們要回歸根本,先明白孩子內心的經歷和需求。
父母可以從以下3個方向開始:
1. 觀察孩子重複的行為
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况下,會啟動拖延的應對機制呢?樂樂出現拖延做功課的情况,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缺乏信心,尤其是較弱的中文科,一看到中文字,內心就產生一種「我不會做得好」的感覺,因此就出現拖延做功課的行為。
放下「分析問題」思維
2. 回應孩子的心情
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先暫時放下「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亦不宜馬上「拆穿」孩子,例如:「你根本不是有需要去洗手間,你只是不想做功課,是嗎?」這樣的回應會引起孩子的羞愧感,讓孩子更難有空間去意識自己的狀况。我們要先讓孩子感到被接納,例如:「你還可以嗎?你是否遇到難題?如果你有不懂不要緊,我很願意教你的。」
讓孩子經歷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尋找方法解決,但並不代表他是沒有價值的。
3. 陪伴孩子面對成長的挑戰
樂樂對中文很抗拒,媽媽會陪他一起做,教他如何拆字記憶。當樂樂進步了,媽媽希望樂樂自己做功課時,他就會說:「媽媽你不幫我,我一定不會做。」這時候媽媽應正向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信心,帶着堅定而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我看見你已經進步很多,我相信你能夠做到的!」
讓孩子勇敢面對成長的挑戰,陪伴他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