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怎建立孩子做功課的責任感?

媽媽對諾仔做功課的情况感到束手無策,不但經常拖延,態度也不認真。例如不看清楚題目,因而常常做錯,或說自己不懂做。媽媽嘗試幫他訂立時間表,說明如果不能在限時裏完成功課,就刪減玩樂時間。然而諾仔仍是無法完成,還囂張地說:「不玩就不玩!我都不想玩!」氣得媽媽火冒三丈。如何讓諾仔對學習更上心?

滿足情感需求 孩子態度可望改善

1. 先觀察拖延背後的動機

首先,家長要觀察孩子是不懂做,還是正在爭取關注。媽媽教諾仔做功課時發現到,只要加以少許解釋,他就懂得做,其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希望媽媽陪伴。所以媽媽設定一些特別時間(special time),這些時間沒有特定目的,不是為了學習;當諾仔做完功課,就可以單純與媽媽一齊玩樂或者落公園。當諾仔對媽媽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態度就有了一些改善。但如果發現有些題目孩子真的不懂,此時就應該先溫習,把概念弄清楚,才讓孩子完成功課。

「我怕別人笑我蠢」

2. 建立主動發問的習慣

我們要鼓勵孩子發問,並且要問得具體,不要只說「我不懂」,請他說說哪一題不懂,或者哪些字詞不明白。如果孩子不看題目,就請孩子將題目讀出來,觀察一下他是認字還是理解上出現困難。其實,諾仔不願意發問,背後是害怕別人的否定,他說:「我怕別人笑我蠢。」所以,當他願意嘗試發問,媽媽就給他即時的讚賞,讓諾仔主動的行為得到肯定,讓他有發問的勇氣,打破他「不懂做就是無用」的觀念。

3. 讓孩子辨別自己的責任和承擔後果

有時諾仔仍然不願做功課,此時父母就該「放手」,讓孩子清楚自己要承擔的後果。媽媽溫柔而堅定地告訴諾仔:「媽媽已經協助了你,包括教導和解釋題目,我的責任已經完成;剩下的思考、寫答案、發問都是你的責任,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

透過一步步引導,當諾仔面對不懂做的功課,他的拖延行為減少了,多了主動發問,也珍惜完成功課後可以到公園玩的時光。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