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如何讓孩子把父母的說話聽進心裏?
剛剛是個人成長課的開課日,小組中有舊學員,也有新的同學。起初大家都有點拘謹,但來到課堂中段,氣氛變得輕鬆了,笑聲多了,究竟是什麼話題引發了他們的投入?這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期望」。
爸媽的期望 成績和分數
可能你會想,這個嚴肅的話題,孩子怎麼會有興趣討論?讓孩子開始忍不住發言的是一條問題︰「你覺得期望裏面有什麼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孩子甲說:「爸爸媽媽總是說成績不重要,態度才最重要,但每次一開始就是問我的分數。」
孩子乙說:「他們叫我『不要與人比較』,但每次都拿我與其他同學比較,甚至拿我與弟妹比較。」
孩子丙說:「他們每次只會討論我哪些科目退步了,完全不提進步了的科目。」
父母可能會覺得小孩子不懂事,總喜歡「投訴」。不過,我們再細心想想孩子甲乙丙的話,表面上是說父母的不是,但其實背後他們想表達的是——希望被看見、被關心、被鼓勵;表現也重要,但他們渴望「愛」能放在「表現」之前。
親子對話 3個溝通原則
想讓孩子進步,並面對自己的弱點,那麼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有3個溝通原則要留意:
先心情後事情:有時候當孩子處於防禦機制中,他們下意識會說出很多「理由」或負面說話,來讓自己逃避需要改變的事。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免疫,先了解他們的心情感受,再處理事情。
先聆聽後回應:讓孩子把話說完,避免因為他們的一兩句話,就馬上判斷或說教起來。當孩子沒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們就更容易把父母的教導聽進心裏。
接納不等於認同:父母要嘗試把孩子本身和他們的行為分開,我們可以說:「我不認同你的想法和行為,但我仍然愛你。」
其實,父母的叮嚀,孩子都知道。雖然孩子們「投訴」很多,但他們也認同:「爸爸媽媽說讀書和學習是重要的,這是合理的,是對的」。能與父母分享成長中的掙扎和無力感,是這一代孩子內在最渴望的事。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