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香港教育vs.加拿大教育
步入3月,Winnipeg溫度逐漸回升,開始要為夏天來臨做些準備,其中包括把種子發芽,希望趕緊在維持不長的溫暖天氣內,種出一點農作物。在晚餐的時候,我提出了這個「任務」,同時討論究竟應該種些什麼最為恰當。11歲的兒子有不少建議,例如薯仔、番茄、橙等。當時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議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只着他回學校的圖書館找一些與農作相關的書本,做點資料蒐集,再回來告訴我是否可行,這亦算是給他一些課外的習作。
功課量大減 提供「補品」
其實在移居加國之前,不少長輩、家長朋友其中一樣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兒童的學習情况。相比香港,這裏的學習環境較為輕鬆,對港人來說,甚至有點「輕鬆過頭」。孩子大部分功課都在學校完成,回家沒有功課,就算有,都只是一些十分簡單的資料蒐集。作為家長,當然不得不擔心他們日後是否能跟得上進度,順利考入大學,這亦是身在加拿大的香港家長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於是,不少家長在小朋友放學後都會盡力拿點「補品」給孩子「享用」,但無論再多的補充練習,都難以和香港的功課量相比。
在加拿大,小朋友進入小學前,大多只有一年或半年「幼稚園」的經驗,雖然坊間亦有不少pre-school或daycare可以給未適齡入小學的幼兒申請,但由於輪候人數眾多,入讀機會難過登天。這裏的中小學合共提供12至13年教育,其中1至8年級可視為小學,9至13年級則是中學。以我的觀察,1至5年級屬於基礎知識學習,主要學習基礎文法、數學及日常知識等;6至8年級屬於多方向學習,會接觸不同的學科或專門知識,方便學童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而9至13年級的課程難度會大幅躍升,為進入大學做準備。
面對問題 從尋找中學習
由於學校課程架構跟香港不同,教學模式亦有頗大的分別。香港的教育模式是教師提供大量的知識,學生不停吸收;而在這裏,這個模式只會在中學時出現,小學時多是教師提出大量的問題,由學生自行找尋答案。因此這裏的香港家長經常都說:「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差不多連大學課程的內容都教給學生,但這裏進了大學,課程內容大半是中學從沒有接觸過的。」亦由於這裏的教學模式以自學為主,單說課外活動,導師的課程規劃都明顯較香港散亂。以溜冰為例,無論是低班或高班,開始時同樣需要做到前溜、後溜、跳躍、側步等動作,但對於零溜冰經驗的低班學生來說,前溜已有一定難度,所以能全部完成的可能近乎零。
究竟哪一種的教育比較好?香港在中小學階段已學習到大量知識,銜接大學會更加容易,但首先必須經過漫長而又極度艱辛的學習過程,才可取得成果;同時,這些海量的書本知識在大學畢業之後,能用得上的機會並不多。至於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並不志在提升入大學率,但卻教懂學生如何自己找尋答案,這可說是一項畢生受用的技能。我並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很難評斷,但作為家長,在「望子成材」的背後,想子女成為什麼「材」,卻值得深思。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