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還要獵熊嗎?

愛繪本的朋友大概都讀過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風和日麗的早上,爸爸帶着4個孩子和牧羊犬,興致高昂出發獵熊。他們邊走邊唱,越過山丘,涉水過澗,橫跨泥沼,走進黑森林,冒着雪暴,再潛入熊穴——裏頭果然有一頭毛茸茸的大熊,而且牠還要追出來,一家六口(連牧羊犬)嚇壞了!這時畫面從原本的跨頁分裂成一條條的長格子,像是倒走的快鏡,在後面追着記錄這個傻蛋家庭一路逃回家,全體躲進被窩裏。以後還要獵熊嗎?不不不,「We're not going on a bear hunt again」(我們再也不去獵熊了)。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還要獵熊嗎?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網上圖片)
作者:Michael Rosen
繪者:Helen Oxenbury

卑詩省獵黑熊須遵守規定

詩人/劇作家Michael Rosen把傳統野營歌寫成趣味盎然的冒險故事,配上Helen Oxenbury充滿節奏感的圖畫,在進退之間很堪玩味。

對香港小朋友來說,獵熊是遙遠的故事,但在加拿大卑詩省,這卻是真實的議題。據估算,省內有10萬至20萬頭黑熊,佔全國黑熊的四分之一。土地發展和砍木作業令牠們的棲息地日漸萎縮,猶幸這種雜食動物適應力強,未被列入瀕危或罕見物種,甚至是合法的狩獵目標。按卑詩省規定,持牌獵人可在某些條件下狩獵黑熊,像是只有春秋二季可狩獵,不能進國家公園和生熊保育區狩獵,不能動幼熊和陪伴的母熊,不能把熊掌和熊膽等作商業販賣等。

尊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獵熊政策在卑詩省爭論多年,支持者指狩獵是一種傳統,獵殺食物鏈頂端的熊能平衡一下生態,而且獵熊體驗已儼然成為旅遊模式,能帶來經濟收入。反對者除了人道立場,還指出熊對生態的重要貢獻。每年的三文魚回流不單是熊的盛宴,更是牠們對森林的回饋——把大量吃剩的魚件帶進森林,讓養分回歸泥土,成為各種生物得以繁衍的基礎。至於經濟效益,保育者提出:觀熊就好了,這比獵熊更能普及化,並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訂定彼此的界線。卑詩省的保育人員每年不得不殺掉近千隻黑熊,因為「牠們與人類發生嚴重衝突」。然而,很多衝突都是可以避免的,當中最有效益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家垃圾,不要吸引黑熊來建立新的覓食習慣。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