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客座隨筆:過分責罵孩子 等同情緒虐待
有些家長會用責罵來教導小朋友,認為只要罵得夠狠,他們便害怕,自然變乖。但事實並非如此,嚴重及長期的責罵,等同心理或情緒虐待,只會為兒童帶來極負面的影響。以下個案,值得引以為鑑。
李女士(化名)和丈夫因着婚姻關係問題前來接受輔導,二人育有兩名就讀高中的女兒。但當我們知悉大女兒曾墮胎,小女兒又有自殺念頭,就察覺到這個家庭有管教問題,比婚姻問題更複雜、難處理。
大女援交 細女抑鬱
丈夫長年以工作理由缺席父親一職,李女士不懂管教,於是用了極端方法。她對大女兒非常嚴苛,對小女兒則很寬鬆。當大女兒還是小一生時,李女士就要求她上完興趣班後要自行回家;每次當大女兒表現未夠好,例如做錯功課、字體不夠工整,李女士便辱罵她「無腦」、「死蠢」等。媽媽長時間辱罵、貶低自尊,就好比心理虐待,重創大女兒的自我形象,令她不懂表達情緒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由於自尊感低,校內朋友寥寥無幾,她漸漸把重心轉移到校外朋友。受這些朋友影響,她的自我概念有偏差,不但同時糾纏於多段感情,更由中四開始援交去獲取金錢、認同感,終因意外懷孕需要墮胎。
雖然小女兒得到的母愛相對較多,但因為長期目擊母親對姊姊的辱罵,小女兒亦受到負面影響。她讀小學時,經常與同伴使用暴力,例如破壞學校公物和打架。她說,看着姊姊受罰卻愛莫能助,愧疚感一直纏擾。小女兒升中後,李女士的丈夫遭逢生意失敗,掙錢養家的重擔落到李女士身上,她在沮喪和不忿下,脾氣變得更暴戾。每每看到不順眼,例如女兒在玩手機沒有努力溫習、家中的雜物亂放,就破口大罵。
輔導服務展開之初,儘管李女士每次都表達很後悔衝口而出,也自知傷害了女兒,但從不道歉;而且愧疚過後,下一次情緒來襲時,又是另一番傷人的話。久而久之,小女兒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感到焦慮、沮喪和自責,最近證實患上嚴重抑鬱症,有自殺念頭。
家庭悲劇惡性循環
探究這個家庭悲劇,其「因」可追索到李女士的童年。原來她父母也極為嚴苛,處處挑剔及責罵;亦因為兄弟姊妹多,缺乏父母的愛,驅使她喜歡在外結交朋友,導致家庭關係更惡劣。長時間受責罵,令李女士的心理發展受影響,以致她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
正如文獻所指,情緒虐待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和情緒影響,例如自尊感低落、自我形象負面、沒有自我價值、難與人建立正面關係等。情緒上,他們較波動,容易憤怒、羞愧、恐懼、絕望、焦慮、混亂及懷疑等;行為上,他們較易衝動、暴力、難以集中精神及不能作為等;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例如有長期痛症、失眠等。
情緒虐待和其他形式的兒童虐待都可以預防,但前提是要社會大眾一起關心。否則,若大家都不把兒童的心理健康當作一回事時,便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一代傳一代,這不單影響個別兒童的成長和其家庭生活,甚至整個社會都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文:陳倩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羅詠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