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大菌食細菌
有朋自遠方來,特意訂了個家鄉盤菜,招待移居澳洲的大學室友。熱騰騰的盤菜是圍村的特色食物,每逢大時大節,村民總會宴請「流水盤」——不停煮不停吃,直到所有人飽飽為止。那熬過十二時晨豬肉湯汁,是盤菜精萃,淨汁可添吃兩大碗白飯。圍村家族大,一個盤菜可供十人大家庭吃。我見識過傳統煮盤菜的「排場」,根本就是家族team building 活動;起筷那一刻就像活動後de-briefing,一家人沒有公私筷之分,「洗筷子」式左撈右翻,你一言我一句,高高興興地搶塊肥肉吃!
大學室友入鄉隨俗,沒有提出用公筷(其實我也忘記了準備⋯⋯),一於大菌吃細菌。她想起有次在澳洲跟洋媽媽閒話家常時,洋寶寶在滾草地掉了個奶咀。媽媽自然地撿起它隨手塞回寶寶口中,讓他繼續品嚐。對於醫護界的室友算是個小小文化衝擊;現在她已經習慣了,外國的小孩總是在公園亂七八糟的爬來爬去、髒兮兮卻又很開心的,雖甚少聽聞洋媽媽隨身攜帶消毒酒精洗手液,但不代表她們不注重衛生。
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與盤菜同場的,還有其他大學朋友而及一個歲半大的女兒。大人們興高采烈地說東說西時,她也精力充沛地跑來跑去:攀爬家具、把聖誕樹「化繁為簡」、追逐大白的尾巴、站在狗廁所上跳舞⋯⋯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其實吃一點是不會毒發身亡的),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然後我們幾位媽媽又再討論細菌;香港人口密集,又經歷過SARS ,擔心傳染病是無可口非。但是細菌無處不在,根本無從避免。適度接觸細菌可刺激孩子免疫力這個道理,相信家長們都清楚;其實,這概念也可套用在小朋友的心智發展上,不過家長似乎較保守,不太願意讓孩子冒一點險?
曾遇過家長為了保護小朋友,替他嚴選運動項目——不可以與人有肢體碰撞、不會有機會弄破皮膚、不會受溫差影響至着涼⋯⋯最後,除了運動課,小朋友只剩下家中打電玩了。孩子沈迷電子世界,不願意社交,連曾經有興趣的足球也不再吸引了。他告訴我,踢足球會與人比賽,萬一輸波他會承受不了,還是不要踢比較好。
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
我又遇過報讀社工的年輕人,在實習時才發現受助者的生活環境比他想像中更惡劣、更骯髒(客觀描述是學生太離地)。有少許潔癖的他,不斷質疑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面對受助者的困難,他似乎表現得更加困苦、更無助。回顧生命歷程,他不單是在溫室長大,更加是溫室裏無菌實驗室栽培而成的孩子。
我覺得,有點細菌的環境對雞蛋仔無大害。要茁壯成長,他總要面對一些難關吧?當然,看到孩子生病、跌倒,沒有一個父母不心疼。但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