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為什麼海魚買少見少?
最近,有幾間中、小學應教育局舉辦的青苖科學比賽來香港大學訪問我關於海洋污染的問題,學生們訪問前的資料搜集功夫準備充足,我慶幸原來很多同學對此問題關注。
80年代,我在南丫島盧鬚城海灣潛水時,曾見過幾隻排着隊走動的本地龍蝦,海底亦佈滿了多不勝數的海參。
回想起年少時(1980年代),我常常到西貢及離島不同的海灣游泳和潛水。那時,仍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品種的魚類和其他的海洋生物。例如:我在南丫島盧鬚城海灣潛水時,曾見過幾隻排着隊走動的本地龍蝦,海底亦佈滿了多不勝數的海參。在1994 -1996期間撰寫碩士論文時,為了研究養漁區的污染問題,我常常到漁護署位於吉澳的硏究漁排做實驗和潛水,作水底觀察和採集様本。相對廿二年後的今天,那時的水質較好,水底能見度亦較高,珊瑚也較健康,而海上塑膠垃圾亦較少。
過去漁船機械化,促使拖網捕魚作業,導致過度捕撈及失去了不少鯊魚品種。(波波教授繪圖)
當時,位於深圳靠近沙頭角的鹽田港第一期剛剛興建。 多年來, 由於土地需求不斷填海造地,現在鹽田的貨櫃處理數量,已經遠遠超過香港的葵涌貨櫃碼頭。鹽田區現已發展成佈滿高樓大廈及酒店的市區。隨着鹽田的城市化,本港漁民告訴我該區水質越來越「鞋」,不再適合飼養對水質要求高的魚種了,而區內的青口數量也越來越少。
事實上,全球海洋也同時受到威脅。五大威脅分別是:天然生境受到破壞、污染、過度捕撈、外來物種入侵及氣候變化。 明顯可見 ,這些威脅皆和人口增加息息相關。
污水廠只能把有機物、沉澱物及部分營養物移去,處理後的污水仍帶有各種的化學物質、農業殘餘、藥物殘留、重金屬和賀爾蒙干擾物等,皆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一般來說,人口數量和污染排放成正比例。 所以,今天海洋所承受的壓力比過往沈重。在1848年,香港只有約7,500人;但今天,本港卻有730萬人,增幅近1,000倍!近年數字顯示,港人每天排放超過250萬噸污水, 雖則大部分經污水廠處理後排到沿海水域。然而,污水廠只能把有機物、沉澱物及部分營養物移去,處理後的污水仍帶有各種的化學物質如氮、鏻、塑化劑、農業殘餘、藥物殘留、重金屬和賀爾蒙干擾物等,它們皆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更令人汗顏的是,整個珠江三角洲今天總人口已超過6,600萬人,香港人只佔11%,三角洲內每日排超過2,200萬噸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當中不少污水未經處理便排到海洋。
氮鏻營養物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促使海洋微生藻大量繁殖。因為微生藻帶有棕色的色素,使水體變成棕紅色,所以俗稱為「紅潮」。微生藻只能存活數天,死後沉到海底成為細菌的食糧,細菌分解他們時會消耗氧氣,使海床缺氧,游不了的底棲生物便會因缺氧而死,變成死亡之海(Dead Zone)。原來沿海「富營養化」是世界性的問題,據聯合國估計,現在全球共有超過600多個Dead Zones。
看看Google的衞星地圖,珠江三角洲內大部分地方已經石屎化,而綠色的郊區越來越少。反觀香港仍有不少綠色的地方,因為香港特區政府以保護郊野公園和一些具特殊科學價值的自然生境為重任。但很可惜,珠三角的天然海岸不斷受到破壞,不少天然海灣和紅樹林逃不過填海的厄運。海洋生物失去了天然的產卵和育苖場,導致魚產青黃不接,漁業資源下降。
大家在街市見到的紅衫魚不是一年比一年細小嗎?這便是過度捕魚的惡果。再過30年,我們將再沒有野生海魚吃了!
隨着60年代漁船機械化及捕撈技術的先進化,漁民捕魚量大大增加。在70年代末,全球海域包括南中國海已出現過度捕撈的情況。大家在街市見到的紅衫魚不是一年比一年細小嗎?這便是過度捕魚的惡果。漁業專家估計若捕撈力量不減,再過30年,我們將再沒有野生海魚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