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和孩子攜手「走塑」 做世界公民!

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被棄置到海洋裏。

人類為求方便,使用大量的塑膠製品如膠水樽、匙、叉、刀、飲管、外賣飯盒等。大多數人把它們用完即棄,造成全球災難性的膠污染。本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曾估算港人平均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PET膠樽(即回收標誌1號樽)約有528萬個,即每天每人棄置0.7個,數字驚人。據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報道,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棄置到海洋裏。塑膠垃圾在大自然中難以分解,野生海洋生物如鯨魚、海豚、海龜、海鳥和貝類會誤吃它們。有些塑膠物在牠們體內「有入冇出」,影響牠們進食和消化,嚴重者甚至死亡。而且不少塑膠品含有能干擾動物(包括人類)荷爾蒙及免疫系統的化學物質,可削弱動物的繁殖和抗病能力。

生產商為了使塑膠產品具有不同的特質,會加入不同的塑化劑去改善塑膠的特性和功能,如加強它們的軟硬度、抗紫外線或防止氧化。例如 :生產商會把塑料混合塑化劑雙酚A,使膠樽蓋變硬,方面其扭動。

塑化劑能干擾動物的荷爾蒙,可令男孩陽具變小,女孩易超重。

大部分常用的塑化劑(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均擁有與雌激素相似的化學結構,能干擾動物的荷爾蒙,使雄性雌性化,亦使雌性早熟。在台灣,曾經有多宗因個别生產商於飲料和食物中濫用塑化劑,致男孩陽具變小和女孩早熟的個案(深度閱讀:按此進入)。在上海的硏究結果亦顯示,若9-12歲女孩的尿液含雙酚A濃度高於每升兩毫克,她們超重的機會比正常同年女孩高出2.3倍(深度閱讀:按此進入)。另一個美國研究發現在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的尿液中之雙酚A濃度比正常男性平均高出4倍,推測這化學品可能與該癌病有關(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雖然市面上不少膠水壺稱不含雙酚A (BPA Free),但其實生產商只是用了其他含環境雌激素的塑化劑(如雙酚S和雙酚F)來代替雙酚A,根本只是換湯不換藥。要減少攝取這些塑化劑,我們應以「絕膠」為上策,不用膠水壺為妙。用金屬水壺會較安全,但切記不要用來裝載酸性的飲料。因為在酸性情況下,金屬會被溶解而釋出水中,增加攝入重金屬的健康風險。

一般用膠袋或膠盒包裝的食物均會受到塑化劑的污染。罐頭內壁和即食麵的杯內壁都塗上一層膠膜,亦會釋出塑化劑污染食物。台灣政府定期監測包裝食物內的塑化劑,發現鳳梨酥、罐頭炸醬、罐頭沙茶醬及各種即食碗麵等均含較高濃度的塑化劑。要減少攝入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必須盡量避免吃罐頭、用塑膠包裝和即食的食品。

使用新牙刷前,最好把它放在水中一周,讓部分有害化學物釋出,來減低對人類的健康風險。

美國加州大學著名的環境科學家Daniel Schlenk教授的研究團隊,近年硏究塑膠製品在海洋動物腸胃內的變化。他告訴我,他們仿照海龜胃液的化學成份,製成了人造海龜胃液。把牙刷頭放在這人造胃液中半天,然後用儀器分析胃液的化學成份。他們發現那胃液中有很多從牙刷頭釋出的有害化學物質,情況令人擔心。他建議在使用新牙刷前,最好把它放在水中一周,讓部分有害化學物釋出,來減低對人類的健康風險。

為了減少塑膠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的禍害,我們有責任去避免使用一次性的膠製品。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上文,讓孩子了解塑膠的禍害。接着邀請孩子畫一幅「腦圖」去列舉不同「走塑」的可行辦法。大家坐言起行,和孩子一起「走塑」,齊來做盡責的世界公民!

我的女兒就「如何走塑?」這個題目製作了這幅「腦圖」。她建議大家要:(1)盡量少用塑膠製品、(2)回收塑膠製品、(3)要自備飯盒和餐具才去買外賣、 (4)參與海灘清潔活動及(5) 可以DIY把膠製品變成有用的物品如玩具、燈飾、花樽和筆筒等等。(梁美儀提供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