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在後巷的歌聲

小孩子參加合唱團可訓練對聲音敏感和咬字發音,對日後學樂器有幫助。(音樂兒童基金會提供圖片) 

有一位家長經友人介紹,想向我取經,希望我能告訴他,怎樣為小朋友選擇樂器,目的是為兒子小一入學鋪路。我一開始已經聲明我的意見未必是他想聽的,也不是主流。他花了十多分鐘去形容自己3歳的兒子,如何對音樂有興趣,例如聽音樂的時候會擺動身體,跟着節奏去踏腳,他很想我見見孩子,然後幫他選擇學什麼樂器。他也事先聲明不會選擇鋼琴,因為他兒子是屬於好動型,一定坐不定的。我一言不發,微笑點頭,等他説完最後的一句:「我想,我兒子應該有音樂天份!」

他雙眼發光的樣子,正等待我的答案。相信,我並不是他第一個問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我把身子往後靠着椅背,問他:「你兒子喜歡唱歌嗎?」他愣住答道:「他……不太覺得會唱歌,但在學校有唱歌的!」我再問:「那你和太太在家裏會唱歌嗎?」他聲音變低沈了,搖搖頭。

我嘆了口氣,坦白說明,小朋友第一樣要學的就是唱歌。其實,唱歌是學音樂的必備條件,小孩子看電視、在學校會自然唱歌,也不夠和爸爸媽媽一起唱歌那麼見效。如果孩子不多唱歌,還怎可以說有音樂天份?

她和女兒相依為命,並沒有消極面對,兩母女一起時最喜歡就是唱歌,女兒因此認識到80至90年代的國語流行曲……

基金會有位很喜歡唱歌的女孩,她與媽媽居住在一個面積只有100呎的劏房。她來面試的時候,就唱了一首鄧麗君的《甜蜜蜜》給我們聽,我再問她還會唱什麼歌?發現她對國語金曲都非常熟悉,原來她們是新移民,媽媽在內地是幼稚園老師,嫁給做散工的香港人,沒想到來港生了女兒後,這男人便失蹤了。媽媽為了生計又不懂廣東話,只好在茶餐廳洗碗。她和女兒相依為命,並沒有消極面對,兩母女一起時最喜歡就是唱歌,女兒因此認識到80至90年代的國語流行曲,她不但聲音甜美,表情也相當豐富。

她上完樂器示範班後,選擇了小提琴,同時加入了合唱團,老師留意到她對音樂興趣濃厚,耳朵靈敏,學習進度非常快。我和媽媽交談,稱讚她的教導值得其他人學習,讓孩子有一個很溫暖的學習環境。我看到媽媽雙手非常粗糙,白髮隱約可見,還不到40歳的她,生活在她身上處處留下了記號。她有禮的向我道謝,感激我們讓孩子學音樂,我真不太接受她要在茶餐廳洗碗的情景,很難想像兩母女一起在又濕又髒的後巷一起高歌。

合唱團的成員參加了音樂劇,大大提升自信心,也懂得表達自己。(照片由音樂兒童基金會提供)

今年,女兒參與音樂劇演出,是其中一位主角。她光芒四射,自信地站在舞台上,享受每一刻。我不會説她是音樂天才,我只會説,音樂能夠成為她的終身伴侶,將不會辜負老師和媽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