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當盡的義

輾轉,回到西營盤。說「回到」,是因為數十年前,筆者就在西營盤的贊育醫院出世,沒想到,現在每天上班也在門外經過。贊育醫院的原址在西邊街,於1922年落成,比救恩學校還要早20多年,它是第一所為港人提供西醫婦產服務的醫院,也標誌着華人社會接受西方醫學的開始。今天,即使醫院已遷到醫院道,大樓亦已於1973年改為西區社區中心,但大門外仍保留着昔日清朝遺老所題:「好生之謂德,保赤以為懷」的對聯及「贊育醫院」的金漆字,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守護這個社區。

光顧街坊小店 以示關懷

學校所在的高街食店林立,但多是價格高昂的餐廳食肆,偶一為之未嘗不可,但日常的飯餐,我總愛光顧街坊小店,特別在這不容易的時候,他們每天的經營都比想像艱難。疫情不退,前路茫茫,扛起一家人生活的擔子更不輕,多一個客人,就是多一份鼓勵、多一份祝福。食飯也可以是一種關懷行動,在我來看,更是如今作為鄰舍當盡的義。

沿第二街步往水街方向,那邊的小店都屬價廉物美的選擇,於高街一個簡單午餐的價錢,在這裏足可以吃飽3個人,其中,「三台八座」,是我特別鍾情的一間。小店開業4年,主打西餐,是典型的夫妻檔,食客都是來自附近的學生和上班一族,可是疫情反彈,學校宣布停課,加上政府再次呼籲留家工作,座位也要減半,即使最樂觀的人也會感到徬徨。

記得第一次進來時,跟着鄰座的學生哥點了一份香煎豬排,沒想到端來的豬排肉腍味美,明顯是經過耐心拍打及醃製預備,心中暗喜。豬排分量充足,但放在旁邊的蔬菜比肉更多,還附送溏心蛋和煎魚餅,看着,感到的是一份不安,生怕他們在做蝕本生意,因為連同餐湯與熱飲,餐價只是50元。 這裏不僅沒有加一服務費,學生來吃,更統統減收6元,老闆吳爸爸說:「經濟不好,學生家長也有壓力,幫得1元就1元。」

擔心客人吃不飽 湯飯麵任加

小店的限制在於人手,人少,工夫可不少。由買菜、預備到烹煮,1星期7天,從早到晚,都是吳爸爸一手包辦,吃着他的手藝,你根本不會相信他幾年前就連煮麵也不會,老闆娘親證從未見過他進廚房。問他如何做得到?「頂硬上!」他苦笑道。「原本是有兩個廚師的,但生意愈做愈難,他們也有家庭,就轉到別處去了。接下來,就得自己做,我還有兩名在學的孩子,作為父親,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吳爸爸說得從容,但要學懂餐牌上每一道菜,都不簡單,而在逆境中堅持作兒女的榜樣,就更值得尊敬。怕大家吃不飽,要加湯、加飯、加意粉,吳爸爸都無任歡迎,也不另收費,人情味比湯更濃,這就是舊區小店給我們保留着的一份鄰舍情懷。忽然覺得,吳爸爸也在以他的方式來守護這個社區,你會用行動來關懷這樣的鄰舍嗎?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