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小學生校園欺凌

學習是愉快的,孩子是快樂的,童年是美好的,對,假如孩子沒有遇上「欺凌」的話。別以為學生被欺凌的事件只會在某些中學才會發生,又或以為從沒有聽聞孩子學校出現過類似個案,就掉以輕心,殊不知,他一直在恐懼中過活,只是沒有被看見。

近四成小學生遭欺凌

或許有家長會認為小學生沒有那麼嚴重,不是什麼欺凌,大概都是小孩之間的小問題,玩玩吧了,隔兩天就沒有事。 即使孩子對他們說出同學的行為,也只建議孩子不要跟他玩、早點睡覺之類就敷衍了事,無視他們心中的不安與憂慮,使原本無助的心靈更是無助。根據近月的一項有關香港小學生校園欺凌的調查,發現過去一年有接近四成的小學生遭到同輩欺凌,包括被故意推撞、言語欺凌、杯葛排擠,甚至拳打腳踢,當中有超過一成學童因而抗拒上學,近5%小孩更萌生自殺念頭。這些都是小學生,情况實在令人憂慮。

筆者過去在學校工作,曾遇過不少學生是因為被欺凌而想轉校過來的。當細聽這些孩子的故事時,你會驚訝他們所受的苦是多麼的可怕,心中滿載的恐懼是經年累月的。被欺凌的情况,老師不知道嗎?其他同學沒有看見嗎?怎麼連父母都不能及早察覺?聽過有老師把欺凌者和被欺凌的一同處罰留堂,因他總覺得班上的男生都是跟他作對的,沒有理會被欺凌者的哭泣與呼求,他對學生釋出的怒火把公義和盼望都一併燒盡;有同學不想再看到被欺凌的同學在手機群組的苦苦哀求,一而再地把這個名字從群組中剔走;也有父母認為被欺凌的原因是出於孩子本身,質問他們對別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轉瞬又把提問跳回功課、默書、測驗、考試上,原本滿肚冤屈的孩子頓時感到萬念俱灰。

老師對學生的先入為主、同學對惡事的袖手旁觀、父母對孩子分數以外的不聞不問,正把軟弱無力的生命推出窗口。

別輕視孩子困難 父母適時介入

明白孩子的事大人不必事事介入,也不應常為孩子出頭,但也不要輕視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漠視他們的真實感受。因為,面對欺凌,孩子是沒有能力獨自面對和處理的。父母要知道,有些事情他們必須介入、必須幫助,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的唯一倚靠,也可能是最後出路。

學童欺凌的事件都不易察覺,特別對忙碌的父母、老師更是挑戰,需要花上很大的耐性和時間去聆聽、感受和調解。儘管不能即時解決,承諾與孩子共同面對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對欺凌的事有說「不」的勇氣。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都有責任保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在我來看,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明白生活真的十分忙碌,但請別把時間花在錯誤的忙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