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牛津大學面試題目:什麼是正常?

這天乘火車從倫敦到牛津大學,參加一個公開講座,鄰座的青年正是牛津大學的二年級男生,來自土耳其,態度十分友善。知道筆者從香港來,第一時間關心我們所關心的「反送中」條例修訂,也給追求公義、愛好和平的香港人打氣。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19年世界大學的排名,英國牛津大學繼續蟬聯榜首,第二位仍然是劍橋大學,而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就位列第三。我想像不到世界第一是一所怎樣的大學,但跟旁邊這位青年談話,清楚看見他不是一個書呆子,在忙碌的學習和書院生活外,他還認識世界、了解世情。問他最喜歡牛津什麼?沒想到是他的「書院」(College/Hall)。

同一書院學生 歸屬感極濃

與劍橋一樣,牛津大學仍然保留着書院制的傳統,30多個書院散落在大學城各處,各有各的文化和特色。新生見面時常被問及的不是修讀哪門學科,而是屬於哪個書院。在同一書院的學生就像體內流着同一樣的血,歸屬感極濃。不說不知,學生在申請入讀時,需要同時申請書院。入學面試,就是安排在兩所有機會取錄申請人的書院內進行,原來,負責面試的都是來自書院的真‧導師,即是日後會在導修課(tutorials)跟學生討論課題的導師。他說來面試的學生,在面試期間都會獲邀請入住書院宿舍,還供應每天三餐,費用全免。

也許,學生能否投入該書院的文化和生活,都是從成績表上找不到,必須透過面對面的傾談來再三確認。這樣看來,性格好比成績好更加重要。

牛津取錄懂得思考學生

去年(2018)獲牛津大學取錄的新生共有3300名,而合乎入讀資格的申請人則超過21,500人。那麼,牛津大學究竟取錄怎麼樣的學生呢?「懂得思考的學生。」這位二年級生認真地說。原來,導師在面試中,根本沒有興趣知道同學懂得多少理論知識,反而想了解的是,同學如何思考及是否願意思考。他舉了一些面試題目給我作例子,如:「為什麼我們有兩隻眼睛?」、「什麼是正常?」面試的題目都很難預先準備,導師就是不希望看到同學拾人牙慧,背誦別人的知識,面試的重點是要看見同學的思考方法、思考能力。

教育,不是純粹傳遞知識,而是啟發思考。正當世界的頂尖學府都在強調學生的思考方法、思考能力,可是我們的前特首,竟然提出要取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關心時事的通識科,無論怎樣看,這都會是我城教育的大倒退。只怕有天,我們都不懂回答:「什麼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