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你以為沒有傷害孩子心靈?

照顧心智未成熟兒童的主要責任,不外乎交予家長(起居飲食、家庭教育)及教師(教育需要及學校/機構社群照顧)。除了後者受過一定的兒童心理成長培訓外,其餘的照顧者——角色上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籍家傭等,基本上是用自身的教育經驗,或以上一代照顧的方法來照顧孩子;特別是當父母的,其實只有10個月的時間去準備成為孩子一生的重要人物。

文:朱子穎

如果我們常說「教育」對兒童成長十分重要的話,兒童成長的照顧者便成為了一個人發展的最大變數。本文所談及的「教育」不是指「學科知識」、「學業成績」等,而是兒童心靈的成長教育。要把兒童心靈成長教育反過來做,即由照顧者自身破壞兒童的心靈健康,再簡易一點說,即由父母及師長傷害孩子心靈的方法,本文主要歸納為兩個分類。

一、照顧者自身的情緒勒索

先不說體罰對孩子身心靈的傷害,唇槍舌劍的責駡、尖刻語言的奚落、諷刺及挖苦孩子,其實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更大。更甚者,很多時照顧者的責駡聲,是來自成年人自身的情緒失控。當你在百忙工作中,「好聲好氣」與孩子解釋及指導,希望孩子「聽話」,結果孩子仍「駁嘴駁舌」時,很容易「火起」去責駡孩子,往往把自己的「火」歸因於孩子的行為及表現。

勿低估孩子自尊心

其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身邊的人和事,更不應以勒索的方式,用自己的情緒來強迫孩子變得聽話。面對成年人的負面情緒,孩子往往無所適從,變得膽怯,長大後可能出現更多逆反傾向。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大錯特錯。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已有自尊心,只不過自尊心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作為照顧者,不應低估或忽視孩子的自尊心。

二、不經意的傳統禮儀

另一類傷害孩子心靈的源頭,是來自中國傳統式的禮儀。等一等,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不是當做的事嗎?這裏當然不是指一些「手板眼見」的禮儀,是指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以「大讓細」為例,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妹妹來搗亂,倆人自然爭搶起來,父母看見會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卻會責備哥哥應該「大讓細」。因着成年人的面子,這個情在朋友間聚會或公共遊樂場更嚴重。「謙讓」的傳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孩子爭吵時,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結果會令大孩子感到父母偏心甚至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而驕,變得愈來愈任性。

謙讓不一定是好事

以「謙讓」再舉多一例,媽媽帶着孩子騎單車,旁人看到誇獎說:「哇!這孩子騎得真好啊!」這個時候,媽媽一般會謙虛地回應﹕「哪裏!很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這孩子聽了,心情又會如何呢?對孩子而言,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照顧者社交禮儀的閒談,很多時未能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