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案:把握黃金期 提升幼童執行功能
雖然教師在學校裏不會具體地教授「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但這種高層次認知能力對兒童發展非常重要。不少研究顯示,兒童執行功能的高低,對日後學習成就、經濟狀况甚至身心健康,都具重要影響。
我們每天生活接觸大量資訊,要篩選哪些資訊有用,並同時處理多項信息和規劃,這時大腦便發揮其「執行功能」,才能完成目標。「執行功能」包括3個主要元素:「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抑制不相關的資訊和情緒,令人專注在任務上;「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短期內暫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根據不同情景而改變應對的方法。
這些相對高階的思維能力,雖然會由孩童時期一直發展至成人階段,但其實它早於嬰幼兒時期萌芽。相信大家都看過1歲嬰兒玩「躲貓貓」(peekaboo)遊戲。嬰兒要玩這遊戲,便需記住誰人藏起了臉孔,並等待對方再次露面後作出反應,這其實已展示嬰兒的小腦袋開始執行「工作記憶」。幼兒由3歲至5歲,更是「執行功能」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
近二十年來,「執行功能」成為教育心理學界的熱門研究課題,不少學者發現這種技能是早期認知和社交發展的基礎,並有「預知未來」的能力。2017年美國一項追蹤研究顯示,5歲時「執行功能」較高的小朋友,他們在小學五年級的閱讀和數學表現亦會較佳。另一個大型研究更橫跨40多年,追蹤幼兒到成人發展,發現自制力較高的幼童,長大後身體狀况和經濟條件也相較理想。
透過遊戲可提升幼童執行功能。(作者提供)
近年學界熱中於對「執行功能」作研究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可塑度,即「可以訓練」。我們可以透過遊戲提升幼童的「執行功能」。遊戲的種類五花八門,教師和家長可以從幾個大原則設計遊戲:
逆轉遊戲規則 抑制慣性反應
1. 相反行動:
某些資訊會令腦部作出慣性反應。例如,我們習慣看見紅燈會停步,聽到快速節奏會加快動作。當教師或家長逆轉遊戲規則,如說「現在我們看見綠燈就停下來,紅燈才可以走」,大腦便需要記住指示並要在新規則下抑制慣性反應才能完成動作,這就是遊戲的訓練目標。成人可以挑戰小朋友,看看他們能否聽到指令說「舉高手」時要「摸地下」,或聽到「摸地下」時「舉高手」。注意轉換遊戲規則時要循序漸進,由幼童熟悉的規則開始,建立他們的信心。
2. 先聽後做:
簡單的填色遊戲,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工作記憶。先把填色紙蓋住,請小朋友留心聆聽成人的指令,如「將大三角形填紅色、小圓形填藍色」。小朋友的大腦便需要同時處理視覺和聽覺資訊,增強工作記憶。
3. 閱讀故事:
閱讀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對提升「執行功能」同樣關鍵。對學前幼童,家長可選擇情節或句子結構重複的故事,有助發展他們的專注力。同時,父母也可鼓勵子女自行講故事,或加入小道具讓他們作角色扮演,這對提升小朋友的記憶和應對能力都有幫助。
這些小遊戲需要的道具不多,準備時間短,規則簡單。當家長和子女乘搭交通工具、在餐廳輪候座位或留在家中時,這些遊戲都可大派用場,既能促進親子關係,亦比父母和子女各自專注手機來得更有教育意義。
文:陳穎欣(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