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學校族裔平等的實踐

教師一般都尊重族裔平等,認同要公平對待不同族裔人士的原則。然而,學校的日常實踐是否符合這原則?

每天早上,不少校長和白人英語教師都會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回校。然而,學校也有印度人、華人等英語教師,何以卻少有安排他們每天向家長、學生打招呼?為何總是白人英語教師擔當接待的角色?

類似的情况是,有學校在校園外、學校簡介等宣傳品中,展示學校各式各樣活動的照片,可是照片中多為白人和華人教師,卻罕有看到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教師,為什麼?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向社會傳遞族裔平等的信息,而非延續社會中某些既定印象。香港是國際城市,學校應該展現為一個族裔多元的團體,包括華人、印度人、白人等。

NET懂粵語不能說?

另一例子,部分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Native English Teachers,NET),本身能說粤語,例如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或在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人士,有學校卻不希望學生知道英語教師能說粤語。有教師本來用中文拼音名稱(例如Mei Ling),但學校卻要求她改用英文別名(Miss Mary)。難道使用英文別名就更能符合外界心目中「外籍英語教師」的既定印象?能說粤語就會變成本地英語教師?其實,不少懂得粤語、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希望使用粤語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們也更能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從而提供協助。

當我們遇到白人,會主動與他們說英語。當我們表達得不清楚,往往認為是自己的英語說得不好。然而,對於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卻罕見我們學習他們的印地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更理所當然地期望他們應該學好粤語,以便溝通。為何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並不一樣?其實,凡是以香港為家的非華語人士,包括白人、印度人等,都應學習粤語以融入社會。有在港生活的白人指出,他們學習粤語的困難是,華人總是與他們說英語,使得他們缺乏練習粤語的機會。

有大學開辦以中文與英文作為授課語文的兩類課程,白人導師可只教英文授課的課程,但華人導師卻需同時教授以中文和英文授課的課程。語文是一種能力,無論是什麼族裔,能運用愈多語文的導師能力愈高。導師能說流利英語、粤語、普通話,不是理當如此,而是得來不易,值得獎賞。

族裔平等不止是消除歧視,我們要將所有族裔人士平等看待,不分厚薄。筆者深信英語是國際語言,學好英語十分重要。而且,在港白人、印度人等對我們的社會貢獻良多。在這前提之下,我們可怎樣恪守族裔平等的原則?這也許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言傳身教,族裔平等值得我們反思。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