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另一種拜年攻略
農曆新年對年輕朋友是煎熬,很多人未到新正頭,已經在分享應對長輩的「拜年攻略」。換轉是從前,家族樹上的長輩和年輕人同住一村、甚至擠在同一屋簷下,對彼此生活有起碼認識;但現代的親屬關係總在虛實之間,即使算起來很親,但一年才見那麼一回,生活軌迹都遠去了,相聚亦只能失控地在幾個話題上團團轉——「拍拖未啊?」「幾時結婚?」「諗住逗多幾年利市啊?」「點解仲未買樓?」……自己明明還算愜意的簡約人生,才幾條問題就被定義為不順遂、不成功,脫離了楷模,話題所及隨時是人生最痛。
我們一家比較幸運。難得聚頭,長輩表達的都是令人舒服的真關心,然後大家團坐一桌聊呀聊,這回竟然聊到丈夫的童年糗事。
長輩回憶 透露昔日孩童苦樂
丈夫是夫家好不容易追回來的兒子,年紀跟幾個姊姊相隔頗遠,呱呱落地時,大姊已經在養家了。大姊生性活潑,在家呆不住,每月打工發了薪水,就給自己買戲票。那時候一張票可以讓大人帶一個孩子入戲院,大姊專挑小弟,因為能抱在膝上看戲。但小弟哪裏懂得劇情?他呆在漆黑中,定睛眼前的光影——「好幾次還尿在我身上!他那時穿開襠褲,都沒包尿布的!」大姊說時哈哈大笑。
大姊不只帶挈小弟看戲,還結結實實地救過他的性命。某回,她單人匹馬領弟妹到水塘郊遊,大家嬉戲間,忽然噗通一聲,才學曉走路的小弟直勾勾掉進水裏。幾個年幼的妹妹不是嚇哭就是嚇呆,只有大姊二話不說跳了下去——但她明明不會游水。她至今仍然記得自己亂扒亂撥,掙扎着上斜坡時腳踩泥濘的觸感,那時候不知何來的勇氣與神力。
六十年代的制水教姊姊們印象深刻,作為家裏的小小勞動力,她們得從街上的水車盛水,爬9層樓搖搖晃晃的回家。那時家裏有一個大水缸,洗擦的活兒落在孩子身上,因為只有小個子才可足以鑽進去。缸裏又黑又濕又侷促,是噩夢般的工作。至於丈夫呢?原來待他成長時,家裏環境已漸漸改善,自來水也引進屋裏來。換言之,最難捱的日子,幾個姊姊們都替他捱過了。
後輩變發問者 傳承家族歷史
那個逝去的年代在餐桌上流轉,姊姊們你一言我一語,帶我們一窺昔日孩子的生活面貌。我們聽得入神。
長輩都是寶,他們藏着很多珍貴的回憶球。
年輕人應付長輩的提問着實痛苦,但話說回來,長輩也可能不曉得該跟年輕人聊什麼。下回不如我們換個攻略,主動出擊,把握難得的機會,把長輩齊集的團拜,變成家族歷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