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處理教養孩子相關的壓力(一):認清「思想陷阱」
教養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教養孩子的路途上,每一個家長都有生氣、挫敗、氣餒甚至無助的時候。面對以下情景,家長可能會有以下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想法:「他總是這個樣子!」、「什麼事情也好,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一定會發脾氣﹗」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想法:「他真的很懶惰!」、「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勤力?」
臨牀心理學家點出,這些負面想法恍如「思想陷阱」,只會令家長在負面想法中愈陷愈深!「思想陷阱」有以下特點:
以偏概全:覺得孩子在某一個場景有某種表現,在另一個場景亦都會有類似的表現。例如: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家長就覺得孩子亦會因為其他事情而發脾氣。
固定思維:覺得「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是「天性所然」,後天教養改變不了。
忽視外在因素:覺得孩子的行為全部取決於內在因素(如:孩子不肯做功課代表孩子很懶惰),而忽視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外在因素(如:今日的功課特別難)。
以偏概全和固定思維的想法,令家長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孩子也不可能有所進步。忽視外在因素,就可能令家長缺乏同理心,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所以,家長應該經常留意自己的想法,當發現自己出現「思想陷阱」時,立即改變自己的想法:
情景: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現在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發脾氣。上星期他不能去同學家玩都沒有發脾氣,證明他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次只要我幫一幫他,他應該都可以平靜下來的。」
情景:孩子很久很久還沒有完成功課
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今天比平日用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不知道是不是有別的外在原因?是不是功課太難了?還是今天的功課特別多?」
這些較為正面的想法,通常都可以令家長的內心感到更平靜、更有耐性,家長自然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處理問題。下回我們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