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發展孩子的同理心
提起孩子的社交發展,不少家長都會立即想起左右逢源的交際手腕和四面八方的知心好友。但愈來愈多學者認為,孩子社交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在於他們能否表現出與年紀相配的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r)。究竟利他行為是什麼?
2歲懂分享 減輕別人負面情緒
利他行為是指孩子為別人的利益着想而衍生的行為。利他行為可以分為3類:幫助別人、安慰別人和分享自己的東西。孩子見到同伴的點心掉在地上,同伴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於是便主動幫助同伴抹乾淨地板,安慰感到失望的同伴,並把自己的點心與同伴分享——這些都是利他行為的例子。
要孩子自動自覺為別人的利益着想,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加強孩子的同理心,即是讓孩子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考慮事情,體會別人的感受。心理學家發現,就算是2歲的幼兒,在看到別人的玩具被搶後都會顯現負面情緒,並更願意與「受害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證明幼兒能感到和「受害人」相似的情緒,並想通過分享自己的玩具去減少「受害人」的負面情緒。
(插圖:黃清渝)
家長多向子女展示利他行為
要加強孩子的同理心,家長可以由「身教」做起。家長應該重視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身邊的人(如伴侶、孩子、家傭、鄰舍等),並多多向別人展示幫助、安慰和分享等利他行為。家長更可以在孩子面前開口描述自己的猜測和意向,例如「隔壁的哥哥沒有帶鎖匙,我猜他現在一定覺得不知如何是好。我打算叫他到我們家坐一坐,等他的家人回來,讓他好過一點」。
除了以身作則,家長還可以通過故事幫助孩子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考慮事情。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編寫了一個名為《尋龜記》的故事,故事裏的海豚斑斑與朋友一起去尋找自己的寵物龜龜,但大海如此遼闊,究竟從何入手好呢?斑斑和朋友又能否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猜想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呢?
有聲書《尋龜記》:youtu.be/DS3xjEyS6jw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