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讓生活成為中文教材

「中文應該怎樣讀?」

這是我最近十年經常遇到的提問:「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若只從語文工具的角度去學習,既不能利其器,也浪費了寶貴的中華文化。我認為應從文學語言的領域去提升要求」。

文:蒲葦

「如何?」

把教材生活化。不論老生還是晚生,大抵都談過此點。這次我打算把錢幣翻到另一面,談生活教材化。

文字中取古人智慧 融入生活

中六那年,第一次接觸中國文學科,即能深深感受到語言藝術的博大精深,多少古代先賢,通過文字向我們傳授智慧,細緻地分享歷久不衰的情感經歷。若能把他們的智慧融入生活,境界必能突飛猛進。

文學語言成知心友

中六那年競逐中文學會主席,我清楚記得在計劃書寫上:「倘不幸落選,則『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那時候的文學課,正研習屈原的《涉江》,我偷了其中兩句,強化自己的不卑不亢。

結果當然是落選,悲壯的。但那時覺得自己很有意境,「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久而久之,文本的世界與我融合無間,文學語言成為了我的知心友。再讀下去,我可用韓愈《進學解》的「命與仇謀,取敗幾時」來補充我落選的心情,甚至可以「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來自嘲自己人到中年,仍然苦窮。

當我讀着範文的時候,不論文言白話,都會思考如何見用於日常生活。有時心領神會,會心微笑;有時宣之於口,自覺優雅。

遇到暗戀的對象,會驚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到不曾深愛,已經夭折,就只好補一句:「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當然我也不會老是常抄襲,有時會靈活變化,如改為「她揮一揮衣袖,帶走了所有雲彩」。

生活營營役役,早就機械化,要增添趣味,提升中文境界,將之文本化、教材化,竟不期然成變得有趣味。「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文學意境豐富機械生活

「你這樣豈非徹頭徹尾成了書呆子?」

非也。梁實秋說:「我們要鑽書窟,也要從書窟鑽出來。」文學意境,可以點綴生活,也可以化成語言,恰當地應付文字需要。我得感謝一眾文學大師豐富了我的機械生活,像美學大師朱光潛所說:「藝術價值之偉大,在使個人心中的可欣賞的完美境界浸潤到無數同群者的心裏去,使人類彼此中間超過時空的限制而有心心相印之樂。」這真是句至「美」名言。

王國維說:「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綜合來說,留心生活的細節,聯結文本所學,或者就能發現不一樣的情趣。倘若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實在也無傷大雅。

「傷乎哉?不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