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父親缺席更好嗎?
早前機構同工在網上分享了一個研究,是關於「嚴父」比「缺父」更影響青年人的犯事率。研究一出,迴響很大,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正面的,會明瞭「嚴父」跟「缺父」同樣對子女不好,所以要做好父親的角色;負面的,會認為寧願是「缺父」,總好過有「嚴父」,因為「嚴父」更讓孩子感到絕望。
嚴父缺父非孩子樂見
分享這個研究,不是要比較「嚴父」及「缺父」哪一樣較好,因為缺席父親跟沒有做好父親角色者,對孩子同樣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確實,我也經歷過小時候父親常在外地不在身邊的日子,加上他又是一個「嚴父」,因此,父女關係日漸疏離。我曾經羨慕同學跟她們的父親有很親密的關係,但當自己父親在家時,卻又感到不自在。
長大成人後,我會覺得沒有父親的生活是可以的,但其實,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早已根深柢固。縱然跟父親的對話不多,但卻十分在意他的說話,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都會記在心中,是壓力,也是動力。
誠然,如果父親是「嚴父」,親子關係會弄得很差,甚至造成身心傷害,作他子女的,可能寧願沒有父親反而更好。但事實是,我們每一個都需要父親,只是我們需要的,是一位好父親,一位能堅守自己角色,願意與孩子建立關係的好父親。
「嚴父」及「缺父」,同樣不是孩子樂見的。當我們這一代已為人父/母的子女,回望自己童年與父親的關係,便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想當年,你想要一個怎麼樣的父親,今天就請你做好心目中的典範吧!特別是為人父的,你想自己成為孩子眼中的「嚴父」,抑或是他們尊崇的「英雄」呢?而作太太的,你又如何支持及協助丈夫成為子女心中的好爸爸呢?
建立寶貴親子情
或許我們這一代,在過去甚至現在,都未與父親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不要讓這種關係成為我們與下一代建立關係的絆腳石,反倒要成為我們的動力,藉着自己過去的經歷,更能體會到父親角色的影響力,建立寶貴的親子情誼。
作者簡介: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教育主任
文﹕李敏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