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跟孩子說錢好嗎?

在不少家長眼中,金錢教育也像性教育、生死教育一樣,不用那麼早跟孩子說。一方面,或許是擔心過早向孩子談金錢,他們會變得功利市儈;另一方面,大抵是我們普遍生活也不成問題,未至於要憂柴憂米每事說錢。但以上想法,其實都假定了談「金」是一件不好、負面的事,卻忘了金錢教育所帶來的好處。

學習決策過程

買什麼?不買什麼?為什麼要買?什麼時候買?到哪裏買?這裏每個問題也是一個選擇,也是每一次購物過程中,我們應問的問題。現在網購盛行,很多時自己在瀏覽網站中也忘了問這些問題,因而買了很多根本沒有經過理性思考的商品。在日常生活中,如跟孩子去超級市場時,不妨多示範及解釋你為何選這不選那,你是如何運用金錢在日常貨品中的。這是身教之餘,也讓孩子知道,你會邀請他一同作決定。

分辨想要和需要

這個課題是大人與小朋友也應好好學習的。對我們來說,按下網購的一刻,到底是想要(want)還是需要(need)。當我們跟孩子逛街,經過琳琅滿目的玩具店,孩子一定是什麼也想要,但想要不代表有需要,看到想要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建議他的決策選擇,才一同決定。金管局的《小小理財師》便有一集影片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分別,家長不妨與孩子收看。成人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是金錢教育的第一步。

收入分配包括分享

大部分的理財教育是收入與支出的分配,有沒有想過,分享也是理財的一部分?我跟孩子看過一本書名叫Moppy's Saving Plan,內容是有關小狗看見一個漂亮的音樂盒很想買,於是努力儲錢,最後儲到足夠的錢到商店打算購買時,看到路上有小免子窮得連上學的文具也買不起,於是小狗打消買音樂盒的念頭,把儲起了的錢,改為買文具送給小兔子。最後牠並沒有因此失望,反而發現這樣更有意義,更有滿足感,從此牠便把收入分為3部分:spending(支出)、saving (儲蓄)及sharing(分享)捐贈。 我想,教導孩子從小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也是金錢教育中的重要一步。

說錢不是不好,分別只在於我們跟孩子談的重點是什麼。以上3個課題,難道不是愈早知道愈好嗎?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