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一天,我在學校跟同事開會,突然聽到對面班房砰砰嘭嘭的,我忙跑過去看個究竟,赫然發現課室枱椅東歪西倒,房間內六七個學生全都盯着站在黑板前那個體型細小的男生——他將書枱高舉頭上,像是快要將枱拋向同學那樣。我不是教師出身,未見過類似情景,第一個反應就是跑過去抱着男生,叫他快把桌子放下,孩子身子繃得緊緊,帶着憤怒顫抖着,完全未有想放下的意圖,我只管繼續抱住他,不斷輕聲叫他放下來。1分鐘?2分鐘?我也不知過了多久,孩子身體軟化了一點,我才鬆了口氣,幫他把桌子放下。我想他這樣憤怒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了,我帶他出去了解及冷靜一下,由於原來負責課後活動的導師沒有出現,我就着孩子自己玩桌上遊戲,等我回來再說。

我帶男生走到走廊盡頭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問他剛才發生什麼事情,他沒說太多,但我卻看到一個臉有悔意的孩子,幾分鐘的過程,我找不到事情原委,也沒有告誡他什麼,只表示看到他的憤怒,說我見他那樣做,害怕他或其他同學會受傷。我見他平靜多了,就問:「你想入去跟同學道歉嗎?」他搖頭,我再問:「那你想我代你向同學道歉嗎?」出乎意料,他立即輕輕點頭。

我們回到課室,男生站在我旁,我向同學們說:「××同學好想為剛才發生的事向大家道歉,希望大家能夠接受他。」然後說了些帶點教訓式,大家要支持大家的話,我就回去開會了。約15分鐘後,我過去看看狀况,竟發現男生跟其他同學一起玩桌遊,還有說有笑,剛才的「六國大封相」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又記得另一場景,一個有自閉症,說話不靈光的小二男生,在視藝堂上突然很憤怒,我帶他到對面班房冷靜一下,一路上他的拳頭握得青筋也現了,為何孩子可以這般憤怒?沒有任何輔導專業訓練的我,只是與他一起坐着,我給他紙和筆,叫他將感受畫下來,怎樣畫都可以,然後他使勁地畫了很多個圈,再亂畫一通,約3分鐘吧,我什麼也沒說,只觀察着,但見他的怒氣在臉上消退,並停止了畫線。我帶他回課室時,他已能笑着再融入課堂。

這些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但在特殊學生多的學校中相信屢見不鮮。我作為教育大同的負責人,當年走入學校引入「感.創.做」LBD項目時,懷着的就是善養的信念——用最大同感心幫助孩子成長。課堂上出現狀况觸發孩子的情緒,教師要兼顧其他學生的學習,未必有空間去處理。人手支援確是學校的重要課題,但能否帶着同感心對待孩子,讓他們能與人相處,調節自己情緒重返學習,又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做一個有同感心的人

回想我們推廣善養的工作,由翻譯Robin Grille 的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成《善養小童成大同》開始,直至最近與他合製專門給家長的善養網上課程,我自己是百分百受惠者,邊做邊學實踐同感心,不帶批判地聆聽,同時也惠及身邊的人。雖不是萬試萬靈,亦沒可能次次做到,但每當做到時,不論在家在校在工作,效果都是絕佳的。Robin在網課中這樣說:We don't need to be an expert, just need to be an empath.(我們不用做專家,只須做個有同感心的人。)事實上,任何人,我和你,只要經常練習,都可成為下一代的同感心農夫。

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與家長教師同行,尊重孩子不同需要,為他們選擇最適切的教育,其基礎都離不開同感心。趁着教育大同10周年,我們本月起會推出全新節目《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從回憶不被同感的童年經歷開始,與嘉賓一起探索今天可如何以同感心成就孩子成長,敬請留意我們的面書專頁!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及總幹事)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