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如何打開少年人心扉?

「我就好像一輛沒有燃油的汽車無法向前。爸媽不斷叫我努力、加油,提供千百萬種『入油』的方法給我。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嘗試去了解我,關心我為何沒有『油』?」 一名少年人跟筆者傾訴。「其實我很怕跟大人傾談,他們不是要求我如何做,就是跟我說做什麼對我有益,又或者說我有什麼做得不好、做得不對。究竟他們明不明白我真正想要什麼?」

 我回應道:「你渴望得到理解、聆聽,但這份需要總是得不到回應,令你感到挫敗,是嗎?難怪你寧願收埋自己。」從他的反應,我知道我說出了他內心的感受。

事實上,這名少年人表達出一個卑微的要求就是被理解。大人往往向少年人直接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提醒這樣不對、那樣不對,甚至竭力改變他們的想法。雖然是出於善意或是基於愛護,惟少年人在得不到期望的回應下,難免反感而選擇迴避。

最渴望被理解

少年人最渴望的就是被理解和明白。很多父母會問︰「明白、理解又如何,可以解決問題嗎?」試問天下間的父母誰不疼愛自己的子女?惟父母愈逼迫,愈不正視跟子女心靈上的溝通,子女愈是逃避,形成一個惡性關係循環,造成更不理想的結果。

不少父母不懂跟子女交流,看見子女對自己不瞅不睬,內心會忐忑不安,恐懼下再加追問,子女反而愈來愈隱藏。若長期得不到回應,父母會懷疑子女是否很討厭自己,質疑自己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為了平復內心的張力,不斷再為子女提供解決方法,但這樣更難設身處地代入子女的感受,適得其反。

現今父母面對不小壓力,來自經濟、住屋、社會動盪及疫情等,父母也是社會上受壓的一群。所以父母們在照顧子女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要好好接納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平和地跟子女相處。

父母們面對子女的冷漠,要先關心對方的感受。先讓子女們感到被聆聽、被理解,情緒得到緩解下,才會願意打開心窗去跟父母溝通,接受建議和新事物,而且會更有力量面對當下的處境。相反,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創立的「非暴力溝通」指出:當人感到所接收的是一項要求或命令,回應對方時最終只有兩種面向:服從或反抗。兩種反應都是因為感受到脅迫,難以做出善意的回應,繼而採取一種消極抵抗的心情。

傾聽錦囊

1. 學習放下:拒絕道德判斷、指摘和命令

2. 全心全意:以接納和憐憫的態度來聆聽對方

3. 易地而處:從對方的處境看世界,勿妄作分析、批評或給予建議

4. 反映感受:感受對方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與諒解

5. 沉默陪伴:毋須懼怕沉默,有時候沉默陪伴比起千言萬語更打動人心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會將派員與你聯絡。

文:馬慶民(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