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的校長:框外人

有資深學者在大氣電波中,討論一些著名的框外人outsider 這個議題,學者們學識素養高,讓聽眾為之津津樂道。

聽得有趣之際,我忽萌奇想,問身邊高人:「我被一些同業形容為不吃人間煙火⋯⋯那我又是不是一個outsider呢?」高人竟然說:「你早就被定為outsider!」我聽後感到愕然和心酸,在我而言,當然認為自己每天都為幼兒教育努力,正正在教育框中,卻原來我才是個框外人?!

 

良好的幼兒教育重視孩子在學習與活動上取得平?。(呂麗紅提供圖片)

那麼,究竟教育的框框內是什麼呢?

框框內是小學雞每天有十多樣功課,曾經聽過一天內有十八樣。

身邊有從事私人鋼琴老師的朋友,訴說收到一位家長來電。該家長剛從瑞士滑雪回港,在機場已便急不及待致電給她,説希望女兒立即跟她練琴。雖然剛經歷了長途機和地域時差,但她指女兒不太疲累,只需要回家梳洗或稍作小休,就可立即到老師琴室練琴,因為三月的校際音樂比賽好重要,不容有失,所以要火速練琴。

香港教育制度如此,尖子班是用來為學校考取好成績,獲取好紀錄,就有更多資源分配,反正家長喜歡子女在尖子班⋯⋯

又聽過一位剛畢業離開幼稚園階段、升上小一的舊學生家長,回校與我分享在小學秋季親子旅行燒烤會的事。家長們看見非尖子班的學生們自動自覺堆炭起爐火,準備燒烤,同學們位位做得起勁,轉眼間炭火便燃起了;反觀尖子班的同學則顯得雞手鴨腳、力不從心。這小學的校長說:「其實尖子班將來畢業後不會做人,不會照顧自己;反而不是尖子班的同學,才懂得如何實際生活!」

我這位舊生家長聽了後,反應很快,立即問道:「為什麼要製造尖子班這些不會實際生活的產物呢?」性格率直的校長答道:「香港教育制度如此,尖子班是用來為學校考取好成績,獲取好紀錄,就有更多資源分配,反正家長喜歡子女在尖子班,在尖子班嘛,家長倍感自豪⋯⋯」我的舊家長聽後想過退學,因為她的女兒說過他日想升到尖子班!

芬蘭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在八歲前,每天只是上課4小時。

對香港家長來說,假如他的孩子6歲前不得寫字,7歲才正式入學讀書⋯⋯這樣的話,家長定是擔心得要命,但這正是芬蘭的教育體制。芬蘭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在八歲前,每天只是上課4小時;八歲後是6小時,每天都有1個半至3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功課量又不多,假日學校更不會發功課。人性化的教育,產生有學養、高素質的人民,正是芬蘭教育被受推崇的原因。

如果香港的教育框內,事事只顧比較和奉迎制度,那麼我注定是一個 outsider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