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寫程式 辦機械人運動會 小一孕育未來工程師

(左起)學生盧雋文、倪瑋言、黎映彤、陳靖朗、陳宇軒,各有不同玩機械人經驗,有人說幫助面試中學,亦有人覺得將來可以製作更大型的機械人……總之,以興趣推動學習,絕無做功課壓力。

近年教育局積極提倡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去年更向全港官津及直資小學,每校發放十萬元津貼,以校本課程推動相關教育,可見STEM勢將成為不少中小學教學元素之一。

其實,本地不少學校早已為STEM作好準備,好像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早前便於4月3日舉行「親子機械人運動會」,透過遊戲對家長、區內幼稚園學生展示日常所學,展現學生在不同範疇控制機械人的能力。

文﹕羅惠儀 圖﹕蘇智鑫、受訪學校提供

為機械人寫程式,賦予任務的教育活動,在學界興起起碼十年,是不少學校的課外活動,其中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下稱梁省德),便屬早期引入機械人教學的學校之一。副校長吳偉財表示,學校特別舉行是次「親子機械人運動會」,旨在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接觸機械人。

而現時機械人課程,有融入一年級常識科,或以課後延伸活動形式,讓有興趣的學生深入探究。

梁省德的學生不時到海外比賽觀摩,機械人課程統籌老師彭恩憲說﹕「一年約廿個本地和外國比賽,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參加,每個比賽都不同,像投擲機械人、行迷宮,透過比賽吸收經驗。」他指小學生多以圖像化形式寫任務程式,跟大人寫的方式迥然不同。現時學校主要引入坊間流行的LEGO教育的不同機械人套件,當中有感應器,讓學生處理不同任務,像開合機關,然後做生活化模型。「大約十堂的機械人課程,每次主題不同。不過,上了數堂後,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已經懂得串連起來實踐!」

梁省德學校的機械人課程統籌老師彭恩憲(左)與副校長吳偉財。吳副校說,STEM教學的活動一定要多元化﹕「如果側重機械人活動,女生可能不會太開心,因此學校校本課程也加入魚菜共生的內容。」

懂原理 也要懂與人合作

同學看似只與機械人打交道,但經副校長多年觀察所得,學生要鑽研機械人運作,其實更要懂得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出外比賽,往往是即時接到任務,由學生解難。因此,基礎知識穩固以外,更要有合作精神,分配工作﹕有人負責砌機身、寫程式等;而機械人每次學會一個動作,也是學生測試多次方才成功,因此更能培養出堅毅精神。學生亦明白到比賽不一定勝利,會受很多原因影響,便學懂調整心態」。

學生代表香港到維也納,參加「2015機械人國際賽Robot Challenge」,屬相撲機械人比賽。

吳偉財指出,現時教育局仍未有正式的STEM課程指引,該校在2019年才會正式把它加進常識科內﹕「不過,學校都需要汲取經驗,因此有校本課程,今年將加入魚菜共生、起重機、升降台等。」而一年級透過機械人學編程式,懂得令它發聲、活動。「我們希望學生可以思考、應用。像一年級砌鱷魚,有感應器令它可以打開口,這個開合原理,學生又怎樣應用在生活中,設計另一些相類似的東西呢?那便是自動門!這都是按學生的程度去應用課程所學,解決生活問題。」

運動會有機械人檢閱環節,一至六年級學生分別驅動不同型號的機械人進場。每個機械各具特色,有不同控制程序,可讓不同年級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像六年級的MITU機械人,由1000塊零件組成,以平衡力見稱;三年級的LEGO Ev3則屬高階版,需要寫程式控制機械人活動能力。

融入環保教育 學魚菜共生

為推動STEM教育,除了機械人,學校還增設有虛擬實境(簡稱VR),環保教育的魚菜共生、水耕等活動,讓不同興趣、能力的學生也可涉獵STEM內容;去年九月開始,梁省德的一、五年級的常識科亦滲入了STEM元素的校本課程﹕五年級有單元學「水火箭」;一年級則學習機械人和魚菜共生,認識有機耕作。「可令學生了解地球資源,珍惜食物,認識自給自足方式。」副校長吳偉財補充。


近年不少學校也教學生製作「水火箭」,吳偉財強調,不是一開始便要學生牢記理論,而是先了解製作方法,再探索影響它發射的不同條件。

像「水火箭」單元,其實跟火箭升空原理一樣,涉及壓縮空氣和噴水動力原理作用力。吳偉財表示,學生先要掌握製作水火箭的方法,今年始結合物理知識﹕「學習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氣壓與水的比例、火箭體積、空間怎影響發射?自行做探究——當氣壓不變,由自己改變一些因素,加入定風翼、注入不同水量或不同尖度的箭頭等,自己找出最適合的水火箭比例,讓它飛得最遠。」這些內容都不屬於教育局常識科的課程指引,而是老師自行修訂的課程,再從生活例子中啟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