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案:善用社交故事教導自閉童
由於自閉症兒童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不懂解讀別人的情緒,因此有時他們會做出不符合社交禮儀的行為,繼而影響其交友及學習。自閉症兒童在詮釋環境狀况常有困難,當身處不熟悉的社交環境中,他們會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焦慮,從而出現高聲大叫或大笑等行為。
為協助自閉症兒童面對他們眼中紛亂的世界,並誘導他們作出符合社交期望的行為,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擁有多年教育自閉症兒童經驗的美國教師Carol Grey提出社交故事(social story)概念。社交故事起初專為自閉症患者應對各種社交情景而編寫,在過去20多年,世界各地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將其發揚光大,加入本地和新科技元素。時至今日,社交故事已廣泛用作訓練自閉症人士。
說明期許 誘導行為轉變
社交故事是由文字和圖畫組成的小故事,以日常社交情景為題,以第一人稱「我」為視角,故事圍繞「我」推進和發展。故事情節讓讀者了解別人對故事主人翁的期許,並說明切合故事情景的社交表現,使讀者從新角度認識現實中的社交場景,潛移默化,繼而轉變自己的行為。
社交故事主要由4個部分組成,包括問句形式的標題、引子(說明主題,如:參觀海洋公園)、情景資料(如:人物、預期情景、合乎預期的社交表現)及結語(總結人物在社交情景應有的社交表現)。編寫社交故事有別於撰寫一般兒童讀物,當中採用的技巧包括:
1.使用簡潔明確的陳述句和說明句,例如:我在車站等車。
2.句子描述正面行為,語氣肯定,例如:在車站等候時感到煩悶,我們可以戴耳機聽歌。
3.明示第一身及第三身的想法,例如:如果在等車時專注聽歌,保持安靜,自己和別人也會感到舒服。
4.使用情緒和感受的詞彙,例如:等候巴士時間較長,我可能會感到沉悶。
不乏中文素材 多媒體動畫
香港的志願團體和教育機構努力耕耘多年,製作了不少適合本地自閉症兒童閱讀的中文社交故事。近年更有機構將社交故事製作成互動多媒體動畫,輔以旁白和字幕,生動豐富地呈現故事。香港耀能協會開發的「社交故事一按通」手機應用程式,內附100個社交故事,內容涵蓋學校、家庭、照顧自己、外出、人際關係等,主題包括「看醫生」、「聽到打雷聲可以怎樣做?」、「生氣時,我可以怎樣做?」等。家長可以按生活實際需要搜尋合適的情景,隨時隨地與子女共讀。協康會曾在新冠疫情期間推出《同SEN抗疫社交故事系列》,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盡早了解及適應新冠病毒檢測流程,增強他們配合抗疫措施的意願,這亦是社交故事有效發揮教育功能的例子。
當家長與子女共讀社交故事時,可多運用情緒和感受詞彙,並使用印有多款面部表情的圖片,解釋不同人即使身在同一處境,也會有不同的行為和感受。家長要特別注意勿以對錯判斷自閉症孩子的行為,而應集中指出該行為是否適用於特定情景。家長亦可與孩子重溫社交故事,反覆提醒他們應有的社交表現,耐心地引導孩子改變行為模式,並持之以恆,相信能令孩子的社交表現有所進步。
文:田采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學部助理講師)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