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旅居家庭 放養孩子
Matt和Isabella帶着兩個可愛的小壯丁,幾年間旅居曼谷、成都和沖繩,每地至少住上一年。難得回港相見,我決定從頭問起:最初如何決定展開旅程?原來太太Isabella辭掉教職後,Matt靈光一閃,說如此不一定要留港,到成都住一年如何?Isabella回應不如曼谷也住一年,反正自己早迷上泰國文化。這對話有點「誰怕誰」的玩味,像我和先生攤在沙發看《瞬間看地球》的反應。不同的是,他倆實踐了。
「我在外國讀過書,一直想帶太太體驗外地生活……小朋友是附加的行李」,這半個玩笑教Matt笑得很開,但Isabella的初衷有點不同,「我覺得這將是我們四人很特別的經歷,每一個都有得着」。無論如何,這肯定不是「孟母三遷」,因為決定的核心不是孩子,但「小行李」最後發揮了大功用。
每次落腳新地方,兩張天真笑臉總能敲開大門,為這個家庭帶來第一批新朋友。
一家四口 住勻曼谷成都沖繩
兩口子在臉書分享的異地生活神采飛揚,待要認真說起卻一言難盡。他們在不同城市辦理定居和日常事務,常常遇上難料的岔子,譬如說,一個稍大的印章已經可以卡住整個過程,但這些困擾把他們訓練得更有彈性——畢竟除了一笑置之,還可以怎樣?有句話叫Bad decisions make good stories,他倆回頭想,最記得的都是笑中有淚的小故事。
幼子離港時才三歲,小小人生至今超過一半活在海外,這次回港甫下飛機便好奇發問:為什麼這裏人人說廣東話?對他來說,無論身處地球哪個角落,有爸媽和哥哥的地方就是家,小小世界公民育成中——這不是初衷,但Matt和Isabella願意隨心看待。至於兩個大人,每次來到新地方,都覺得為自己的身分注入當地元素,可是他們最深刻的感受是「尋根」;人在異鄉,他們彷彿感到有種責任,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文化根源。
愈管得多 苗長得愈脆弱
二人近日寫成《放養孩子》一書,把幾年的異鄉生活寫在裏頭。此城家長從嬰兒牙牙學語開始焦慮,彷彿進不了好幼稚園便前程黯淡,Matt和Isabella沒那種想法。
就像那回在泰國學有機耕種,農夫Jon Jandai對他們說的「預備好土壤、撒下種子後,便別管太多,因為愈做得多,苗長得愈脆弱。跟養兒育女一樣」。
文:蘇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