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從日常小事展現勇氣
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升勢未停,每天新增確診者破萬人,醫療系統不勝負荷,醫護人員飽受壓力。部分染疫的病人聽從當局呼籲,決定不前往醫院求診,改為在家自我隔離休息。與此同事,不少清潔工、保安從業員、公共交通系統的人員依然緊守崗位,部分的士司機參與接載病人的車隊(即使有不錯的報酬),以協助減低對救護車的負荷,以及病毒在社會傳播的風險。眾人面對持續惡化的疫情,依然盡力服務別人,都是勇氣的表現。
勇敢不盲目 先衡量風險
然而當談及小孩子,我們當然不可能要求他們有如醫護人員的勇氣。始終面對病毒與疫情,孩子本身也是脆弱的一群,成人大概只期望孩子保持個人清潔及衛生,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已經於願足矣。
上期提及研究孩子勇敢心理的荷蘭學者Peter Muris,其另一項研究就發現,當邀請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展現勇氣的經歷時,不少人都會指出自己曾經參與或做過、有一定危險的活動,例如在沒有大人看管下跳水、獨自在黑夜中踏單車、在山澗中玩水等。研究並沒有特別就行為的危險程度去評價,惟對家長的啟示則明顯,就是要教導孩子在展現勇氣之前,需要學習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否克服得到事情的危險。
毋須擁有超人般卓越能力
另一方面,Muris的發現也非一面倒。部分孩子的分享或許更具啟示意義,例如受傷時忍痛、在足球比賽中表現英勇、維護受欺凌的同學等。這些事情相對不涉及人身安全,而且比較屬日常生活的片段;更重要的是顯示出即使不擁有超人般的卓越能力,孩子都一樣能夠展示勇氣!
因此家長不妨直接向孩子講解,要展現勇氣,其實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多一點點,做好自己,也就是勇氣的展現。孩子可以從日常的小點子入手,小事如跟鄰居打招呼(不用害羞,鄰居會友善回應)、向朋友唱對方喜歡的歌(朋友會歡喜)、幫媽媽洗碗碟(不用怕打爛,小心點就可)、協助同學向老師解釋誤會(老師會明事理)、為醫護寫張打氣加油卡(他們會感到溫暖)等,對培育勇氣都是不錯的起步點。
然而,即使鼓起了勇氣去嘗試,我們亦可能因別人的反應而卻步,成年人亦然。電視劇《IT狗》中,一向表情木納的男主角在慶祝活動中突然rap歌,其他戰友都感到尷尬靦腆,主角因而緊張得忘記歌詞。能夠衝破心理的關口,勇氣當然可加;而當孩子遇到類似的尷尬情况,又可以如何應對呢?下期將與大家繼續分享。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