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85年前的公民教育
不知怎的從書櫃找出一本名副其實的小冊子,闊3吋長4吋,書名是《模範公民》,寫明給初級小學學生用,第8冊。世界書局印行,中華民國22年9月初版,定價7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換句話說,這小冊子出版於二戰前,定價7分即是7個仙,這7個仙相等於今日多少?不談政治,中華民國22年即新曆1933年,且看85年前他們如何「模範公民」。 以王師奶婦人之見,「國民」與「公民」同義,今日之所謂「國民教育」即是「公民教育」,「愛國教育」是另一回事。小婦人從不反對國民教育,甚或鼓吹推動,其理在此;至於以滲透方式抑或獨立成科,此乃後話。本小冊子分7個單元,篇幅所限,僅選其中數項與家長、老師、課本編輯討論。 1、進取精神與精細態度:分「我看見新事物,要常常留心研究」——引伽利略看見教堂的掛燈擺動,發明鐘表製造法;牛頓見蘋果落地,研究出宇宙引力;瓦特看見蒸氣有掀動壺蓋的力量,發明了蒸汽機。 2、自制的習慣:分「使用公共器具,一定依照先後次序」;「沒有得到允許,不動別人的東西」;「不輕易向別人借東西」;「不向人家借錢」;「不浪費金錢」。 3、對人的態度:「我要隨時隨地幫助他人」;「人家有事問我,我要懇切地回答」;「說話要輕而和氣」——引晉代王獻之輕聲對竊賊的故事;「對人要和顏悅色」——引漢代劉寬,其女僕把湯潑在他的朝服的故事。 王師奶怕讀者悶,不敢再寫小冊子的內容,但好想家長不要抗拒所謂「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因為深究一點其實是「德育」,或可擴而言之,是「家教」的一種。 小婦人好怕聽到「正一有爺生、無乸教」這句罵語,這罵語非常苛刻,不單罵小孩,也鬧埋上一代:不單是無家教,還指父母是粗鄙之人,不懂教仔,所以仔女胡作非為。 做好德育 要父母配合 王師奶翻過多本初小語文課本,印刷之精美遠勝這本7分錢的小冊子千倍百倍,但內容水準卻遠遠不如。小冊子舉的例子不止有點過時,而係好過時,例如它舉阮孝緒和皇甫無逸來解釋不用別人的物品,唉!誰是阮孝緒就得解釋上半天。今天的課本多缺主題,甚少將德育附於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之中。看過一套日文的初小課本(小婦人不懂日文,靠友人翻譯),內有兩個主題印象深刻:「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書包自己執」和「公眾場合要輕聲細語」,看!小孩子認為這是天公地道的事,因為課本早就這樣教他,當然,父母要配合,要身教要鼓勵。如果朝朝催出門,做父母的聲震屋瓦的叫:「快啲啦,夠鐘啦!」跟着又吩咐菲傭「快啲幫少爺執波鞋和運動T恤」。此情此景,編輯們把課本寫得更好,老師教到喉嚨破裂都嘥gas喇!有時見到父母拖住6、7歲小孩過馬路,紅燈照過,小孩子不肯走,口說:「Miss話綠燈才可過馬路。」家長說:「?家又無車,點解要等綠燈?你Miss唔化嘅。」有時覺得啲老師真係勞而無功,好激氣。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