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港華與華小的悲劇

港華申轉直資失敗,不幸給王師奶烏鴉口講中。以小婦人輕浮性格,一定鬆毛鬆翼,自詡靈過廟街盲公陳。但今次港華失敗,心戚戚然,用黯然神傷去形容亦不為過。就本文命名,忐忑不定,曾想用《港華與華小的鬧劇》,鬧劇二字略嫌不敬,亦不能表達內心傷感,故以《港華與華小的悲劇》名之。 小婦人之所以黯然神傷,並非因港華轉直資失敗,而在港華、華小之間的爭執。同是耶穌會名下,又彼此直屬關係,雖云受直資不公平制度形勢所迫,亦不應淪為意氣之爭,兄弟鬩牆,家醜外揚。王師奶一來傷感於教育界中人全無君子相待氣度,二來傷感耶穌會辦學良好聲譽之受損。痛定思痛之餘,是否中、小學雙方謀求修補裂痕?唔係噃,「脫鈎」之說,甚囂塵上。 這些淺薄言行,見諸市井之徒已不可接受,今竟見諸化雨春風的黌宮學府中,何斯文掃地至此!王師奶不禁問:「香港真係淪落到這個地步?」這是教育界的悲劇。 中、小雙方各有立場,無所謂對錯,中學要擴闊收生層面,錄取成績較佳學生,何錯之有?小學要保障85%學生直上港華,依足遊戲規則,理直之至,但玩到以公開信揭對方瘡疤,還要祝對方校長「身體健康」,講得輕些,是牛頭角街市賣菜三姑的刻薄口吻;講得嚴重些,是鵝頸橋底打小人行為。這些淺薄言行,見諸市井之徒已不可接受,今竟見諸化雨春風的黌宮學府中,何斯文掃地至此!王師奶不禁問:「香港真係淪落到這個地步?」這是教育界的悲劇。 港華淪為華小「水泡」 華小最初反對港華轉直資,說港華專業誤判;但後來支持港華轉直資的理由,根本和專業誤判大纜扯唔埋,所不同者是協議9年過渡期中,讓79名華小畢業生憑直屬關係直入港華而已。講到底,入了華小,人人背脊孭住個救生圈,只要唔好考得低過85%,入港華定過抬炸彈。如果我是華小家長,自己個仔又好叻好叻,我會替個仔揀一間名聲好過港華的中學。經今次華小揭港華底牌後,此風更盛,港華此後變身為華小的大水泡。王師奶相信華小的老師都有職業操守,都會盡心盡力教好學生,不會因有水泡在旁而放軟手腳,但學生考試成績如果Band 2多過Band 1,港華要為維持全英語授課的顧慮並不多餘。 「轉直資可以收錄更多貧苦學生」,這論點真係匪夷所思,呃鬼食豆腐 王師奶於本年1月2日在本欄《港華中小學的爭拗》中說過:「王師奶覺得兩位校長疏忽了一點,轉直資不是你們兩人的事,是要教育局批准的。前數年聖保祿中學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被拒,港華轉直資估計也非一帆風順。」小婦人的預測建基於此,加上過渡期9年,曠日持久,兵家大忌,有邊個局長有咁好耐性睇你9年吖!第二點港華話「轉直資可以收錄更多貧苦學生」,這論點真係匪夷所思,呃鬼食豆腐。資助學校唔使交一個仙學費,直資任你點秤法,一蚊就係一蚊,十蚊就係十蚊,怎會可以收錄多啲貧苦學生?第三點就最要命,港華老師支持及反對轉直資的各佔逾四成,即係話近半老師反對。想當年,羅范推直資時,反對最劇烈的是老師不同意,因學校轉了直資,性質上變了私校,教師職業安全失去保障,學校對人事任免有絕對權力。講得極端些,學校想炒你,補一個月人工就拜拜,所以常額教師或年資深的教師多數反對。 王師奶期望港華及華小以和為貴,重塑祥和氣氛,耶穌會神父施展辦學才華及豐富經驗,挽狂瀾於既倒。 小道消息,若申請直資成功,明年將有一位校長辭職(既云小道,信不信由你)。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文:王師奶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1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中學校長會的2222

中學校長會提議,入讀本地大學的文憑試成績要求,由3322改為2222,據稱超過九成中學校長認為教育局應檢視有關要求。該會發出問卷125份,逾六成人贊成將最低入學要求,調整至所有科目成績最少達2級,當中37%(46間)認為應改為2222,另25%(31間)認為4科相加後不低於10分。 中學校長關心學生入大學的機會,值得欣賞。教育局資料顯示,本港現時中學數目有473間(不計國際學校),只有46間要求改2222制,數目略嫌偏低。王師奶不知中學校長會會員數目有多少?當然,數目偏低也不代表要求不合理。 王師奶一向敬重李雪英主席敢言,算是有心的教育工作者。她說得有理,過往有不少考生獲22分或以上,但因中文或英文只得2級,被大學遴選系統自動淘汰。即使其他科目都5**,只要中文或英文一科死火就玩完,實在過於殘忍。考生英雄淚滿襟,校長老師眼定定,愛莫能助,要求將語文科降低為2級出於衷心憐愛。 更令人憂慮的是很多學生為逃避考中文科,若家庭環境可負擔的,中三或最遲中四已往海外升學。 以小婦人之意,25%校長認為核心科目4科不應低於10分,嚴格少少較為合理,中英兩科亦應有一科不低於3級。語文是學習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中、英都唔掂,似乎講唔通。據王師奶所知,好些學校(包括部分直資)為免學生給號稱「死亡之卷」的中文科累死,已改考IB,若准語文科其中一科降為2級達標,也算是一種平衡。更令人憂慮的是很多學生為逃避考中文科,若家庭環境可負擔的,中三或最遲中四已往海外升學。 降大學門檻 學額推至65% 校長會有一個可取建議,就是提高公立大學的學額,由現時的38%升至50%。王師奶認為50%不應是終點,應該逐步提高至65%。政府當然不能供應100%學位,但每年近萬的及格考生(降低為2222後一定不止此數),放榜後左撲右撲,在副學士、自資院校、專科學校、毅進等氹氹轉,難道為政者願意見到十七八歲的青年如此徬徨?楊局長說要檢討副學士,張炳良說副學士不應取消,考生明知副學士是樽頸,仍希望在樽頸超生,博入公立大學。王師奶真不忍心看見一群原本英氣勃勃的年輕人像迷宮的白老鼠,左碰碰,右撞撞,不是頭崩額裂,就是面腫唇青,誰無子女,情何以堪!  即使升格為大學,徒得其名,家長只列副選,何況要取得企業信心不是朝夕之事…… 校長會又要求協助自資院校升格為大學,王師奶不反對,但即使升格為大學,徒得其名,家長只列副選,何況要取得企業信心不是朝夕之事。王師奶認為擴充公立大學學額是首選,如果政府驚負擔太沉重,不妨在公立大學增設自資學額;如果一個大學生每年成本是30萬元(小婦人靠估咋),那就百分百收足,相信好多父母願意勒實褲頭,節衣縮食,日又做,夜又做,又借又當,都願供兒女完成大學,不可小覷中國父母的犧牲精神。 聽過好多自命愛國愛港的達官貴人,叫人返祖國讀三四流大學,自己的兒女就去英美,王師奶覺得呢啲人其心可誅。唉,喺祖國讀完三四流大學回港搵工,渺茫過跑馬射蚊鬚㗎!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文:王師奶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媽媽的真教育

韓國警察廳在社交網站發布一段影片,標題是「媽媽的真教育」。片中一名男童拿着一張紙走進警局,哽咽着說:「媽媽要我拿這張悔過書來給你們簽名才准回家。」 韓孩偷$70 母令到警署自首 原來這12歲男童偷走媽媽1萬韓圜(約70港元),媽媽罰他寫悔過書,並到警署自首,得警員原諒並簽字證明才准回家。男童向警員承認偷竊,並承諾:「我以後再也不會偷東西,真的很抱歉,以後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情。」警員正式告訴男童偷錢行為不對,並在悔過書簽了名,事後男童母親致電警局道謝。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留言讚這個媽媽偉大、有智慧,並指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媽媽固然做得好,但警員也做得好,互相配合才有這段溫馨動人的故事。如果發生在香港(假設啫,唔好勞氣),情況可能不一樣。一般家長發現兒子偷錢,最有可能是大吵大鬧,小則罵衰仔、死仔,大則藤條燜豬肉,點都唔會要兒子寫悔過書向警方自首,實行臭屎密冚,不讓家醜外揚,不了了之。講完阿媽或阿爸同個仔,講吓警員,如果個細路拿住悔過書向差館阿sir自首,仲要阿sir簽名,正常的情況是:「有無搞錯,阿sir好得閒吖?走、走、走。」故事不會發生,網上不會熱議。 香港也有「窮得有骨氣」祖母 百步之內,豈無芳草,多年前香港也曾發生類似的事,而且更動人,只是香港記者太忙碌,報道完不會再跟進。其時facebook未流行,警察先生亦沒有這樣閒情。這段真人真事,王師奶今世都不會忘懷:「一小童到商店高買,輕而易舉得了手,和他相依為命的祖母知道這件事,要他到警署自首,並曉以『窮得有骨氣』大義。」 窮得有骨氣談何容易,這句話不單犯了錯的孫子要聽,全港家長都要聽。 貧富人家 教仔大不同 什麼叫「骨氣」?「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是常理,窮得朝不保夕仍保持是非之心,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那是非常人。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骨氣。孫子聽從祖母的話,到警局自首,至於受到什麼懲罰,新聞再沒報道,但王師奶記掛這件事直到今時今日。 無論如何,這位祖母給了孫兒不是一般人有機會上的一課。孫兒他日成就如何是未知之數,但有一位品德如此高尚的祖母,相信他將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祖母是「窮得有骨氣」的實踐者,她在酒樓做洗碗工人,收入微薄,供養兩個孫兒,不領綜援,是一個活得有尊嚴的老人家。 從上述一新一舊的報道,發覺貧富人家教仔好唔同。就在去年,一名富二代醉酒駕車失事撞傷途人,父母請城中著名大律師辯護,結果罰款幾千元了事。步出法庭時,這名醉駕者喜氣洋洋,滿臉得色,跟住踏上金色法拉利,在隆隆Engine聲中絕塵而去,那肥胖的雙親則在親友擁簇和恭喜聲中上了黑色名車。此情此景,小婦人心中說了一句不該說的咒語。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為英華女校喝彩

英華女學校是傳統百年名校,校長關翰章說,期望學生只要升中試成績好便可入讀,故會繼續努力,讓該校保留在公營系統中。關校長澄清該校從來都不是貴族學校,學生來自各階層,當中有學生要申請書簿津貼或綜援。校長說:直資學校學費動輒四五千元,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不希望任何一個學生,因為付不了學費而入不到英華,因此不希望轉直資。關校長之言擲地有金玉聲,小婦人向您salute,又衷心為英華女校校董會、教師喝彩。 能堅守為普羅大眾子弟服務的傳統名校尚有多所,如天主教的喇沙、九華、聖心、聖瑪利、瑪利諾修院、瑪利曼,它們忍受着政府不公平的直資制度壓迫,默默耕耘,這是真的教育良心,王師奶有時感動到流淚。 王師奶雖然一直批評政府的直資政策太傾斜,但從不抹殺有少數直資辦得有聲有色,達至直資的初心,可惜屈指可數,計來計去三幾間,借直資的寬鬆而生存佔絕大多數。為勢所逼,聖保祿中學、聖士提反女校,甚至最近的香港華仁都申請轉直資,如果教育局再不收窄資助與直資制度的差距,難保上述的教育良心都被逼上梁山。 當日聖士提反女校在校學生反對學校轉直資,在豪雨中手執抗議標語,雨在下,淚在流,這幅圖片仍在震撼小婦人,肅然起敬,因此對香港下一代充滿期望。在校學生及校友會未必能了解學校申轉直資的不得已苦衷,學校求保百年基業,一切可行的措施都會嘗試。 王師奶對正在申請轉直資的港華,以及申請失敗的聖保祿中學及聖士提反女校的校董會十分理解,並寄予同情。 無意轉直資 為各階層服務 記得聖士提反女校申轉直資時,小婦人在本欄寫過《馬時亨的虛偽》,他是校董會的司庫,公開說對學校轉直資「持開放態度」,又引美國哈佛擇優而錄,稱擇優而錄不是罪過。有既定立場就不是「開放」喇,這是虛偽,是滑頭,想轉就轉,何必鬼鬼祟祟,藏頭露尾。最反感是家長會的公開信,列出中西區有17間官津中學,並指明英華、聖嘉勒都是好學校,言下之意是少我聖士提反一間唔少,讀唔起直資就去英華和聖嘉勒喇。跟着又說直資可取回收生權(楊潤雄局長聽住啦!),教學更具彈性優點。 王師奶有不少親友的女兒都畢業於聖士提反,毫無疑問它是一間辦得十分好的學校,聲名不是浪得,它要轉直資有不得已的無奈。 由於英華女校公開宣布無意轉直資,引起當年聖士提反轉直資的舊事。王師奶有不少親友的女兒都畢業於聖士提反,毫無疑問它是一間辦得十分好的學校,聲名不是浪得,它要轉直資有不得已的無奈。由於直屬關係,中學規定要收由小學部升上的85%學生,只要小學畢業生考獲Band 2或以上,中學都要取錄,間接減少中學取錄成績較高學生的機會。如果小學畢業生成績不符理想,這就一定拉低中學收生的Banding。小婦人為英華女校喝彩之餘,也明白一般名校轉直資的苦衷。 楊潤雄局長,小婦人對您仍有期望,希望不要花時間在一些芝麻綠豆小事如歷史科用詞身上,大人幹大事,解決直資和資助學校制度問題,對整體教育事工好重要呀!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英語教師一定要外籍?

自1998年實施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NET)計劃後,轉瞬已20年,成效如何,現在應是回顧的適當時刻。NET施行初期,引來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思鄉病,不適應異地風俗文化,缺少同聲同氣的朋友等,甚至有教師半途放棄教職,不辭而別。外籍教師除薪酬外,還附有回鄉機票、房屋津貼及約滿酬金,平均而言,福利較本地教師為佳。他們離鄉別井,給予較佳條件是應該的,否則他們也犯不着做「港漂」。 單靠NET 多多外援都不夠 有校長認為一校一外籍教師不足夠,一間900學生的學校,只有一個外籍教師確實薑不辣、醋不酸,唔湯唔水 20年來,外籍教師在校內除了統籌英語活動外,每校的處理不同,有些專門訓練學生口語,有些安排與低年級學生玩遊戲,讓小朋友接近外國人,聽他們說自己不懂的語言,慢慢習慣英語,外籍教師發揮一定功效,NET計劃算成功。有校長認為一校一外籍教師不足夠,一間900學生的學校,只有一個外籍教師確實薑不辣、醋不酸,唔湯唔水;增加一個甚至兩個外籍教師和英語教學助理(ELTA)夠唔夠?王師奶可以話你知,絕對不夠,將全校900個學生英語教學的責任或期望都放在一個外籍教師身上是不切實際的。 王師奶一方面認同外籍教師計劃成功,同時亦反對將提高英語水準的期望全放在外籍教師身上。小婦人將外籍教師比作甘草,甘草在中藥來說是「藥引」,具引發各種藥性功效,但不能全靠甘草治病。即使教育局不吝腰頭錢,每校聘三四個外籍教師,對提升學生英語水準都仍不足夠,何况支出大,成效小。 培訓本土英語教師是固本培元 近期應徵來港的外籍教師,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西歐 王師奶多年前就說過,積極培訓本土英語教師才是固本培元,本港學校英語教學成敗,全在本地英語教師身上。至於如何提升英語教師水平,是教育局的責任,也許派遣教師到海外進修,也許聘請專家來港培訓,這由教育局官員思考。最重要是教師全職學習,帶薪進修,不再兼課,至於學成之後是否晉升乃是後話。以本地教師作主要骨幹,外籍教師作「藥引」,發揮甘草作用,肯定外籍教師作用之餘,也不能否認他們有先天上的不足。學生的母語是粵語,由一個兼善兩語的本地教師主教,總有「不時之需」的方便。 外籍教師推行初期,教師多來自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推行初期,供應尚算充足,其後陸續發展,供不應求。近期應徵來港的外籍教師,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西歐,籍確是「外」了,但母語可能並非英語。NET不止大減價,簡直已非原意,除非這些教師在英語國家出生,則英語可能是他們的母語。與其讓這情况繼續惡化,積極培訓本地英語教師已刻不容緩,看來教育局是急驚風遇到的慢郎中,或是埋首在沙堆的鴕鳥。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純中文中學的存活

下筆之前,先向擺明車馬以中文教學的「純中文」中學致敬,你們對中文教學的堅持,在全城向英語大傾斜形勢下,頗有風雨飄搖逆浪而行的氣概。 不計國際學校,香港中學分三類:全英(有真有假);中英混合(為勢所迫);全中(辦學抱負)。傳統名校自創校伊始即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官校如皇仁、英皇、伊利沙伯……資助學校如喇沙、港九華仁、瑪利諾修院、聖心、聖瑪利……等,這都是真英文學校。A貨英文學校小婦人唔想寫,只能說當中不乏直資學校。為勢所迫的中英混合學校數目愈來愈多,這些學校本來都是全英文授課的,自從政府規定有85% Band one學生才可開英文班後,好多學校已「白璧有瑕」,本來開4班的,可能是3英1中,或2英2中,甚至淪落風塵至1英3中。辦學開始就講明全中,既不為「英文」所動,更非為勢所迫,金文泰、何文田官中、培正、真光、德貞、寶血……都是。 派入中文學校絕非「係咁大」 全中文學校的學生,英文是否一定唔掂,全英學校教出來的學生,英文又是否一定好掂?答案當然不是,很視乎學生的基礎功是否紮實,平均而言,全英中學生的英文,或全中中學生的中文的確是好些,看每年金文泰和培正的報讀人數和DSE的成績就是鐵證。全港家長都期望子女入讀英文學校,如果子女被派入中英混合學校的中文班,或派入志願無填寫的全中學校,會立時天旋地轉,自責對唔住歷代祖先。王師奶是否過分誇張?保證珍珠無咁真。七年前,小婦人的姨甥女因派入中文中學,搞到一家三口喊到聲震街坊,連隔離二叔婆都喊埋一份。結果如何?去年姨甥女入讀中大英文系,這說明什麼?派入中文學校絕非就「係咁大」。 話番轉頭,在英文學校大過天情况下,王師奶擔心純中文中學仲可以慘淡經營得幾耐?自動選中文中學為第一志願又有幾多個?一方面向堅持中文教育的辦學團體致敬,一方面又擔心它們前路茫茫。培正仍是響噹噹的中文中學,它另樹一幟用英文書,中文教法獲家長認同,教育局默許,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謝志偉博士更極力推崇。這算不算是「純」中文中學,教育界意見不一。既然培正這樣成功,為什麼其他中文中學不效法?小婦人認為「英書粵教」對他日去外國讀大學最有利,因為已經熟習好多學科上的專有名詞,銜接上事半功倍。培正學生大多心理上已有出國深造的準備(小婦人靠估咋),其他中文中學的學生未必有這樣的「本錢」。 據知有好幾間甚有名氣的女子中文中學已不再堅持純中文教學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形勢逼人,辦學團體未嘗不是痛苦的決定。 變未必通 完全唔諗一定燶 在家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英文高的取向下,一些單性(純男生或純女生)的純中文學校確實生存不易。純中文,家長唔想揀,單性收生減少了50%機會,這類「純純」學校是否也要考慮隨時勢和環境轉型呢?有些女子中文中學連收3班中一學生都好艱難。辦教育可以有多種模式,兼收男女生是一種,不堅持純中是一種,走小路轉直資是一種(?家無咁易嘞)窮則變,變未必通,但完全唔諗就一定燶。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迷途知返的「粵教中」

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王師奶不自量力(做人謙虛啲好),也踩隻腳入「普教中」和「粵教中」這蹚渾水。照小婦人意見,兩種方式都可以教出好中文,同樣道理,也可以教出泥沙垃圾的中文。這樣說好像有點騎牆,那當然不是,且聽小婦人娓娓道來。 雖然特首林鄭嫌回答母語是無聊,但教育局長楊潤雄卻斬釘截鐵地回答自己的母語是粵語。王師奶在本欄寫過,香港的小孩子除了母語外,任何語言都是外語。在小孩子眼中,英文是外語,普通話也同樣是外語,王師奶批評一些幼稚園嘩眾取寵,標榜普教中時,已冒了給人非議,把普通話作外語看待是漢奸之險,三番四次說在學習過程上,普通話也是外語。 王師奶老爹是第一批研究應否在學校教授普通話的小組成員,時為1974年,當時教育司署的中文科頭頭是姓蘇的。推行初期只在小學五、六年級,其後逐年向下移。小婦人的普通話雖然麻麻哋,但由頭到尾都認為全港學生需要學,因為那是全國人民藉以溝通的語言,國家進步富強,同文同語是重要條件,但學中文是否一定要用普通話就有不同意見。王師奶近日聽到一些學者追本溯源,話粵語有九音,又舉例好多唐詩宋詞內藏粵語,又說粵語是中原音。王師奶才疏,似懂非懂,普通話的重要地位是肯定的,但用普通話教中文是否較有成效則有爭拗空間。 普教中為口碑 非為得失 有一個時期,學校標榜普教中成風,好似唔跟風就淪為二流學校。這當然和香港回歸祖國有關,加上家長一窩蜂人云亦云,以為仔女識多一種語文梗係威啲,連普通話都識,中文亦一定好。標榜普教中的不止中學,小學甚至幼稚園亦如是,這風氣的形成和一些淺薄的學校領導人有關,他們關心的是家長流傳的口碑,並不深入研究普教中的得失。王師奶這樣說一定踩親好多校長,但看看近日已有好些校長挺身而出撐粵教中,例如康山學校的吳永雄校長和信德學校郭超雄校長近日就公開支持粵教中。 就資料來看,似乎普教中的數目略多。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那是表象,因為要應付小三TSA,小二小三都是以粵語教學,小學如是,中學如是,因為要應付DSE,普教中根本有不同程度的discount。 普教中最大的誤導是「我手寫我口」這口號,今日普通話泥沙雜質之多,已不能寫成純淨的書面語,就算真能寫成通順的書面語,亦非就是好中文。 普通話教師未必識教中文 香港推行普教中最大的盲點,是沒有足夠的普通話和中文科兼善的老師。好的普通話老師並不缺乏,但具備教中文資格的普通話老師卻十分缺乏。一般校長好多時會派普通話老師兼教中文,以為這就是普教中的最佳人選,有無想到這位普通話老師根本唔識教中文,亦不具備教中文的學養。這尷尬情况,類似回歸前,九龍塘一些幼稚園請附近兵營的西婦到幼稚園工作,該等西婦識講英語(未必純正),但唔識教書,充其量是金髮高鼻做生招牌。 學好普通話是一回事,學好中文是另一回事,校長們,請分清楚。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破冰又何妨

教協45周年會慶,特首林鄭接受邀請,帶同教育局長楊潤雄及一些官員出席,並在會上致詞。今次安排被外界譏為「破冰」之旅,會長馮偉華否認邀請是「破冰」,林鄭話唔知自己是第一個獲邀出席會慶的特首,暗喻此行並無「破冰」之意。 林鄭教協破冰 點解唔認? 王師奶一向對政府高官心存尊敬,因為做得高官一定學歷好,辦事能力高(除天外來客的問責局長和副局長例外);教協是一個會員人數接近10萬的全港最大工會,能領導得一個如此龐大工會也一定唔簡單。唔知點解,一眾政府高官包括林鄭特首,教協的馮偉華、葉建源幼稚到無人信,齊齊否認是「破冰」。「破冰」是好事,點解要唔認?教協聲勢最盛是司徒華時代,張文光也不差,好多教育政策的推行還有Say。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教協現在似乎無人壓得住陣,好多時進退失據,聽說內裏山頭不少。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小婦人有好深體會,連資深榮譽會員的老爹也作如是觀。 王師奶有啲好奇,點解教協從來無邀請香港歷任特首如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參加會慶,是不是早就壁壘分明?不請董建華情有可原,因為他的伙計梁錦松當年爆晒響口話要剷除教育界三座大山,教協是其中之一,講到咁明,請董伯伯都無謂喇。梁錦松買車醜聞下台後,羅范接波,可能「梁規羅隨」繼續「唔啱牙」,後來加多個口舌不饒人的李國章就更加唔使傾。曾蔭權唔似係一個好難相處嘅人,孫明揚局長出名「油條」,萬事飲杯茶,食個包,應是有商有量的好機會。但世事好奇妙,機會錯過就錯過,無得Take2。梁振英唔使講,唔拉人封艇已經算你好彩,仲講出席會慶! 如此看來,不單只歷屆特首,包括回歸後的教育署長、局長、副局長都從未參與其盛。 萬事好商量 讓他三尺又何妨 今次教協邀請林鄭特首參加會慶算是神來之筆,林鄭應邀更是神來之神來。你敢邀,我敢來;妳敢來,我敢請。呢啲嘢事前一定有鋪排,講掂數,唔會係抽起條筋的即興之作。林鄭今次並非單刀會魯肅,而是帶同三、五跟班,如果她單刀赴會,戲劇性濃好多,王師奶會畀足100分,?家畀99,呢1分係扣在扭扭擰擰唔肯認「破冰」。呢個世界樣樣都係講妥協,俗語說「一人行一步」,萬事好商量。如果大家都畀冰封住,進不能,退不能,你眼望我眼,睇住一齊凍死,何必呢,智者不為。古人有名句「讓他三尺又何妨」,一斤十六両,自己要七両,讓你要九両,一齊「破冰」,成大事者不計小節,一齊共享明天的燦爛陽光。 教協的全名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專業是教育,會員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凡是對教育有益的都應積極籌劃和參與(過去數十年的成就不容抹殺)。如果能和一個一切從教育純正動機出發的政府互相配合,這絕對是完美的雙贏伙伴。「破冰」是必要的第一步,日後的坦誠相處是第二步。沒有第一步就沒有第二步,王師奶不會天真到以為第二步好易行,因為有好多牛鬼蛇神在旁邊要搞破壞、潑冷水。以後的日子就要靠政府和教協雙方的胸襟和誠意了。 刻意「破冰」又何妨!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你是一個怎樣的校監

自本欄刊登〈校監百態〉後,又收到港島一女子中學一名英文科老師電郵,講及全校12名英文科老師遭遇。王師奶不敢斷言來郵真實性有幾高,亦無本事去查,僅將內容寫出,待教育界有心人自行判斷。 事緣該校校監委託一名前教育局高官,考核該校12名英文科老師英語程度,結果及格的只有2人,其餘「肥佬」。 據小婦人所知,所有任教英文科的老師都要經過教育局考核批准,只得2人及格,合格率是16.7%,及格率確實好低,低到不能接受。這結果有兩個可能:一是教育局對英文科教師要求門檻好低,低到影響教學;另一個可能是接受校監委託負責考核的前教育高官要求過高,高到有83.3%的教師不及格。校監考查教師的英語水平動機是好的,可能他發覺學生DSE的英文及格率低,所以多方查究。問題來了,10名教師不及格,情况似去驗身,檢驗結果,有人患了肝病,有人患了乳癌,有人膝頭哥個骱廢咗,人人都是帶病之身,要入廠「修理」。校監最直接反應是開了歷時幾粒鐘的「照肺」大會,於是「懶」、「蠢」字眼頻頻出現(乜咁似前幾篇寫九龍區某女子中學嘅?)最乾淨俐落做法是亂麻當斬,送上10條「鮮炒魷魚」,換過一批合乎前高官尺度的英語精英就天下太平喇! 事情真係咁簡單?相信10個大信封一出,肯定轟動全港,教協、教聯各自有排忙。 教師尊嚴受損不在話下,驗完身後話自己身患重病,是校方聘請名醫治理抑或讓自己帶病誤人子弟?據知此事仍在半天吊,後事如何,無人知曉。 辦學校需一條心 王師奶想學人拋書包,引用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講下如何做領導。做到一國之君當然想國泰民安,人人豐衣足食,但好多事急不來,見到呢度唔妥,一刀斬落去;見到嗰度唔掂,一槌打到變粉。你有權,當然可以打橫行,但於事何益?所以老子拋出這句智慧之言。一國之君固然要聽,一間公司之CEO要聽,一間學校之校監更要聽,因為你班手下全都都係秀才嚟㗎,佢哋習慣死忍,膽小驚青如一條size細細的魚毛。你想將條魚煎得香脆完整,一定要小心,慢火,不可密密翻動。如果粗手粗腳,大聲大氣,將條魚仔左翻右翻,又唔落油,唔甩皮甩骨至奇。小婦人忽然又想起孟子的「得民心,得天下」,要想間學校辦得好,一定要全校老師一條心。寄語校監們,同情、體貼、諒解是最基本條件,高壓和惡形惡相無濟於事。 教師們也要知道你的工作不純是一份工,你背負着一群年輕人的前途,一群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要用心、用愛,不斷充實自己去教好學生。 校監需體貼 教師用心用愛 你是一個怎樣的校監,霸道、王道?你是一個怎樣的校長,唯唯諾諾抑或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你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敬業、「吞泡」?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校監百態

九龍區一天主教女子中學的家長傳來電郵,說女兒回家告訴她,老師上課時愁眉苦臉,說學校搞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要填寫一大堆文件,又話觀課,又話內評。校監成日召開教師會議,一時話教師懶,一時話教師蠢,全校教師人心惶惶,雞犬不寧。王師奶處理讀者來郵向來謹慎,不會只聽一面之詞,妄下判斷。由此電郵觸發靈感,將平日眼所見、耳所聞有關校監言行,草成此文。 根據校本條例規定,每校有校董會及校監,又規定一個人最多做5間學校校董,亦即是一個人做5間學校的校董是法例容許的。王師奶見過好多才德俱備的校監,全心全意帶領學校,為香港教育貢獻,因為校監沒有薪酬,是一份責任重大的義工。教育局似乎亦頗為重視校監和校董的工作,所以委託中大舉辦培訓課程,希望每間學校有良好質素的校董會。以下是常見的校監百態的縮影: 1、蜻蜓點水型 多見於社團學校,例如同鄉會、街坊會、婦女會或其他單頭學校,校監多是會中的主席或理事長之類。他 /她們對教育無興趣,兼任校監是附屬工作,到學校主要是簽支票,主持會議多委託校長代辦,他似旁聽者多過似主席。他時而點頭,時而微笑,有時滾水淥腳,中途退席。很多時會帶同一兩盒西餅作會議茶點之用。 2、飛上枝頭型 社會有很多熱心大眾事務的人,小婦人稱之為社會活動家。這類活動家給人印象是忙、忙、忙,有事忙,無事也忙,他們不為利,只為名。如果給人邀請做校董,他會覺得是文化中人,倘若被選為校監,不得了,這是教育事業,關乎未來主人翁的前途。內心固然歡喜,身價驟升十倍,飛上枝頭變鳳凰。 王師奶見過某飛上枝頭的鳳凰,三摺的名片中印有特別粗大字體,列出三間學校校董,兩間山旮旯學校的校監,校監兩字用紅色大字。 3、權威老闆型 不理這位校監是男是女,男的也許高大如姚明,或短小精悍如武大郎;女的也許高過郎平,或嬌小玲瓏如趙飛燕,校內一定擁有一間豪華辦公室。這辦公室大班椅,軟梳化,這裏不是辦公地方,是炫耀高高在上的場所。學校十個八個校工,全是他的「妹仔」。臨走時自有阿三阿四開門恭送,校長和副校偶爾在校門揮手揚巾。 4、大內總管型 事無巨細,通通要他批准。我係校監你唔係,我的話你要聽,中大的教授講過,校監要管理好學校財政,於是廁所用的廁紙什麼牌子我要知,印刷房的桌子橫放豎放由我定,教師室為什麼不用慳電的LED光管?專管芝麻綠豆小事,大事嘛,唔識理,似一般家庭的菲傭多過似校監,當然,他比菲傭權威得多,一呼百諾。王師奶叫此型做大內總監型似乎名過其實,充其量像宮廷劇陰陽怪氣的公公阿頭。 5、似校長多過似校監型 這個名稱好累贅,王師奶才疏,諗唔出一個簡潔啲嘅名,姑且名之。呢類校監係有心的校監,好想將學校辦好,於是乜都理。其實校監有校監的工作,校長有校長的工作,各司其職,一環扣一環,偶然無心過界可以接受,長期做埋校長份工就萬萬不能。校監唔識做,可是校長有時「太識做」,唯唯諾諾,對校政有害無益。 好校監不少,「騎呢」校監更多,以上所列,九牛一毛而已,遇到這類校監,真係奈佢唔何,唯有靜靜雞搵刀拮大髀。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