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親子] 巴籍Hardcore爸爸Riz Farooqi樂在全天候湊女 以音樂、言行傳承身教:「有困難先會更strong !」

近月疫情愈見嚴峻,這是少有充滿笑聲的訪問。這年頭,大家都為口罩為物資為三餐愁煩,誰還能樂在其中? 前本地獨立樂隊「荔枝王」主音、現「Dagger」結他手Riz Farooqi育有一名八歲的女兒Sofia,說起女兒種種,總在甜笑。不如聽聽正職是教師,公餘致力推動hardcore的Riz,是以怎樣的樂天父親視角,看待女兒停課的四月天。 內容提供:GRWTH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林之 相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GRWTH日報》編採組 一個WFH的老師父親 「我教嘅學校,正正係個女讀緊嗰間。以前我哋只會一齊食早餐、返學,之後喺學校就唔多會碰面,佢3、4點放學,我就直至黃昏六、七點先放工返屋企。以前夜晚先見到個女,平日主要由太太照顧。」   Riz一家三口,平日主要由太太照顧女兒,但疫情期間,他就以老師及父親身分陪伴孩子。 「不過最近停課呢兩個多月,我哋都work / learn from home,就有機會深入認識個女——原來佢有好多意想不到嘅驚喜,係我以前無發現㗎!好似我宜家每日用Zoom教書,我教小一,個女讀小二,每朝早佢都會搬自己部電腦、擔張凳仔去我後面『聽書』,我教writing,佢會一齊寫;我無意中同學生講句『大家攞枝鉛筆出嚟』,佢又會即刻遞畀我!好好笑,原來佢係我學生,又係我小助教呢。夜晚我哋成家人就一齊聽音樂,我會聽佢嘅collection,佢又聽吓我揀嘅歌。可以24小時對住佢,真係好開心!」 「佢有時都會話好掛住學校,好想返學。我哋做父母要work form home,又要照顧細路哥起居、學習同情緒,的確係好大挑戰。咁我讀幼兒教育出身,可能比較了解呢個階段小朋友嘅心理需要;同時我又係老師,又體會到宜家老師同學生比以前返學更加多connection,既可透過鏡頭睇到每個小朋友間屋係點,佢哋又會坐定定同你傾偈,連同家長都可以傾一餐。以前大家又點會咁close呢?我就用呢個角度開導個女囉。」 「我諗無論係Sofia、學生定係家長,相信一世都唔會忘記呢種咁特別、同人咁有趣嘅connection,係咪?」 一個關心社會的音樂人 「疫情停課,又或者之前發生嘅社會運動,我都會同Sofia分析。佢年紀太細,唔明?唔會啦,佢會問新聞直播啲人做緊乜,我同太太就盡量用中立角度,話佢知發生乜事;我亦會好似老師咁解釋big picture畀佢知。 」 「其實玩得hardcore嘅人,就係用音樂為社會不公不義發聲。有時我都會嬲到『爆粗』。都怕畀個女聽到㗎,惟有say sorry,解釋佢知我點解咁嬲,話daddy都會有時控制唔到情緒而講錯嘢。」   Sofia有自己的珍藏黑膠,Riz說:「她愛聽Taylor Swift,我都會跟住聽,聽聽吓又幾好聽喎!」 「會唔會擔心我啲歌好嘈、唔適合小朋友聽?自細佢都喺屋企睇住我啲歌嘅processing,反而佢見我咁認真去做歌,會好奇,留心聽我唱乜。其實我玩hardcore又好、做人又好,最hardcore嘅價值,就係freedom of anything,希望佢都會被我嘅歌同言行感染,追求 freedom 啦。」 一個長於香港的巴基斯坦人 「我呢個巴基斯坦人,喺香港生活,可以話生活喺幾個世界。平日教書,我着長袖衫,將紋身冚住,笑容滿面,係一個睇嚟好有愛心嘅老師 —— 咁當然我真係好錫小朋友啦!」   兩父女小時候總是攬頭攬頸,Riz希望女兒長大後也如此親近他。 「但放工夾Band,唱hardcore,玩滑板,會講少少粗口嗰個人,亦都係我。朋友成日話好難想像我平日咁斯文喎!」 「而喺原生家庭,我就係好傳統嘅回教徒。同時我好堅持做straight-edge(直刃族),唔食煙飲酒同濫藥。」 「不過我最享受都係做Sofia嘅daddy,佢見證我所有身分同角色;喺佢眼中,我一定係最獨一無二、最有型啩,哈哈!」 「慶幸我哋喺香港生活,好flexible,有唔同嘅生存空間。你問我香港宜家咁,有為個女打算嗎?我成日都話鄉下喺尖沙咀,我哋可以走去邊?」 「我喺香港掙扎咗四十幾年,先有今日嘅我。有困難先會更strong,我相信個女同我都一樣。生命總有不足同掙扎,點會完美,你話係咪?」   香港本地搖滾樂隊Seasons for Change的作品,是Sofia最近停課期間的至愛,當然也是Riz的推介。 *註:以上訪問全以廣東話進行 內容提供:GRWTH 社區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 童年在激將下成長 前香港藝術體操界一姐王虹茵分享父女情

以冷落引發自省,以言詞激起鬥志,前香港藝術體操界一姐王虹茵的成功,全靠家中爸爸的非一般「激將法」。 認識王虹茵(Sharlene)是因為電視節目《後生仔傾吓偈》 。鏡頭前,這位後生女樣子甜美、眼神靈動,說話斯文卻又不失幽默感,近乎完美演繹一位主持面面俱圓、又可製造話題的角色。而實情是,今年二十五歲的她,對完美的追求,早植於兒時。 前香港藝術體操代表王虹茵 內容提供:GRWTH 社區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李敏怡 攝影:由受訪者提供及取自受訪者 IG 活在點數世界 Sharlene記得小學三年級時,偶然被藝術體操班的優美姿態吸引,於是自薦加入訓練,自此便與這項運動結下不解之緣。由學校興趣班到全港精英隊,再到香港隊代表,一轉眼就是十一個年頭,直至中五退役。她的大半世人最擅長的,就是在限定時間內完美演繹每個動作,以點數勝出並活下來:「我哋差0.1分就係差0.1分。」她如是說。 2010年,這位十五歲的美少女在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上,勇奪紗巾組第1名及全能組第3名,體壇發展平步青雲。 九十秒內,要舞動絲帶、飛躍半空、凌空轉體,還要全天候展示可愛的笑容,不容半點失態。「外人睇係幾靚,但背後要付出很多。」那背後付出的,就是一星期練習四日,每次三小時,不停壓腿、壓腰,練腿力,練體能,日復一日又一日,台上精彩,台下重復又核版。再加上藝術體操講求身體柔韌性,於是,起步要早,早於童年。「我成個細路仔嘅生涯,就係放學、練習、做功課。」這位前香港隊代表說。 台上一分鐘,台下她感激身旁一直有一位擅用「激將法」的爸爸,成為她追求進步的助力。   爸爸的激將法 「我覺得好多嘢都係我阿爸迫出來,佢好想我讀書有成績,體育方面又有成績。」 Sharlene是家中獨女,有一位望女成材的「港爸」。「我細個好憎佢。佢係好衰,我考試攞唔到好成績,佢會話咁渣㗎。比賽,我攞唔到冠軍,佢拎轉面行開。」想一想,續道:「其實可以話佢好衰,但係嗰場賽事,我又唔應該攞唔到冠軍。」 5歲時的Sharlene,一張小圓臉十分可愛。 她記得四、五年級時,由於跟不上精英隊的訓練而被踢出隊,自己還未反應過來,爸爸已急壞了。「佢幾唔開心,係咁打俾我個教練問點解。我覺得好核突,踢出去咪踢出去,做咩事啫。但亦激勵到我,我立志要再入返去。」 就這樣一個願打,一個願捱,父女檔並肩闖天下。為了惡補基本功,Sharlene趁暑假回國內跟一位舞蹈老師學習,三個月後,再次參與精英隊的選拔,這次她以全場最高分入選,亦從此再也沒有被踢走。六年級時,更升上香港隊,成為香港代表隊一員。「嗰一刻我明白,阿爸都係為我好,係衰在把口。」 「你怯呢,就輸㗎喇!」這句來自爸爸的格言,Sharlene常記心裏。 中五卸下光環 憑著父親這句格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Sharlene的運動員生涯在中三那年攀上高峰,在全國青少年賽個人全能賽中,摘下了季軍的佳績,突破當時香港藝術體操界的往績。「嗰時企上頒獎台,雖然係全國賽,但都會奏國歌,好似奧運,當刻覺得自己離夢想好近。」 高峰過後,下一站是奧運?不,是人生的低谷。「身體去到中五,如果想做一啲動作,根本練唔到,好多嘢都減退緊。就算每日都練,我都係鬥唔到外國嘅運動員。」身體柔韌性減退,加上失去了奮鬥的目標,Sharlene選擇退役。「初時半年,好似少咗個身份,有少少lost。好彩後尾讀返好個副學士,入返U,入到U就enjoy U life,慢慢地明白唔同階段有唔同身份。」她補充道:「但依家間中都會諗返起以前。」 Sharlene中六退役後,專心攻讀副學士,於浸會大學修讀運動及康樂管理課程。畢業禮當天有父母來見證人生另一重要一頁。 放不低的還有爸爸:「佢好似覺得冇咗樣嘢。」她續道:「我地屋企有個相板,貼咗好多我嘅體操相,佢間中會講:『你睇吓你以前,好瘦㗎,最叻㗎。』」光環卸下,激勵女兒的習慣卻難改。 轉換人生賽道 有些運動員退役後,會選擇當教練,但Sharlene思前想後,覺得人生要有不同的嘗試,所以大學畢業後,加入電視台,展開新一頁。「其實我阿爸幾想我做港隊教練,但我以前做運動員時,二、四、六、日訓練,我依家二、四、六、日教,好似冇乜分別,有少少想跳出呢個圈,試吓啲新的嘢。」 如今Sharlene入行兩年,已有三個綜藝節目在手 ,包括《後生仔》、兒童節目《Think Big天地》及《勁歌金曲》,發展可說是不錯。而有趣的是,運動員與藝員之間,更有共通之處:「做運動員時,我好想去奧運,但我知我個程度去唔到,我咪收近目標,參與國內賽事,朝著呢個目標努力練習。」當藝員亦然,她說:「我會知道唔可以急,要慢慢來,慢慢去話比人哋聽,我係有能力。」 那麼,父女檔是否已經解散?怎麼會!「佢同我講:『你要堅持,好多人依家咁叻,都係兒童節目出來』。」Sharlene,這一句「港爸」格言,你記住了未? 內容提供:GRWTH 社區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 走過高敏童年 蔡穎怡以另類教法培育接班人

訪問蔡穎怡(Katherine)那天,個子嬌小的她拖著行李箱同來。原來這副「行裝」是她的日常:每次教班,總會拖著一「喼」的滾軸溜冰鞋、輪子和日用品。她家住天后,附近的維多利亞公園滾軸溜冰場是她日常的「教室」。那天她便領我們走捷徑,以最快的方式由天后徒步登入她的「教室」。世上其實沒多「捷徑」。現年29歲的Katherine已贏得香港花式滾軸溜冰公開賽冠軍33 次,更曾於各項國際賽事中獲獎,被稱「香港Roller女王」。看其成功之路,敢相信,從來沒有捷徑! 內容提供:GRWTH 社區 整理:《GRWTH日報》特約記者Irene Cheng 攝影:蔡月娥(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Roller女王」蔡穎怡 由Ballet配角變成Roller新秀 小時候的Katherine學過彈琴、芭蕾舞、游泳,有動有靜,多元發展興趣,是典型香港兒童的童年生活寫照。不過她自小體弱多病,父母想她多做運動強身,剛好家附近設有滾軸溜冰場,六歲那年,爸爸便送她一對雙排滾軸溜冰鞋。一雙原意用作健體的滾軸溜冰鞋,竟為本地體壇造就了新秀。 童年因為體弱而學滾軸溜冰,結果不僅「滾」出健康,還帶來不平凡的人生。 第一位教她滾軸溜冰的「教練」正是她父親,而練習場是屋企樓下的平路。「以前就係扶住馬路邊啲欄杆學踩。」當然,這不過是玩玩吓,沒久Katherine因著興趣便報讀滾軸溜冰班,正式跟教練由基本功學起。 若說爸爸是她的啟蒙老師,那麼是甚麼讓她決定專注在滾軸溜冰的路上?「芭蕾舞是逐級上,永遠上面都有大姐姐,(每次表演)自己永遠都是配角;但Roller比賽時,舞台就是自己的,或者我是attention seeking,所以很喜歡在比賽場上表現自己。」 被教練彈為最差學生 愛上滾軸溜冰後,Katherine的成長速度亦好像添了輪子,比同齡孩子成名得早。 有芭蕾舞底子的她,學起傳統花式滾軸溜冰更是事半功倍。 她第一次參加滾軸溜冰比賽,是7歲;第一次取得年齡組別香港冠軍是11歲,4年後更捧走了香港分組冠軍奬杯。「當年的比賽只是想與朋友玩,碰巧同組運動員當中,一個要會考,另一個要退役。」在沒有對手下而獲勝,她形容少年時摘冠,純屬僥倖。 (左)Katherine在滾軸溜冰運動上得過很多獎,童年時已嶄露頭角。 不是她刻意自謙,就連教練也曾形容她是最差的學生:零速度、零高度。被教練狠批,反而令Katherine更知道成功不能靠僥倖,於是將勤補拙。「日日都練,最多試過一天練八小時,做不到(目標)不走,做到喊都不走。 在2019全國輪滑錦標賽上,Katherine以首席花式滾軸溜冰女將奪取1金1銀獎牌,亦是她首奪成年組全國賽冠軍。 蔡穎怡於2016年遠赴意大利諾瓦拉角逐全球最高水平賽事——2016世界滾軸溜冰錦標賽。在女子自選動作項目中,她以296.1分力壓丹麥選手,名列第38位;女子指定動作賽事,她最終獲140.5分排名第32。 試過有一段日子,沒有教線在旁指導,Katherine只能憑感覺分辨動作的對錯,但有時候感覺亦會出錯,「我只好拍下自己練習時的動作,甚至將影片放慢,逐格找出出錯的位置。」 重新發現自己 在溜冰場上,Katherine是個自學能力高,而且勤奮專心的好學生;不過回到學校,她不諱言自己很「惡搞」。 Katherine自言個性帶有高敏感特質。 她中學時唸傳統名牌女校,但傳統常規教育令她感到枯燥無味,上堂經常因為「遊魂」又坐不定而被老師指責她不專心。 「其實我是有『聽書』的,亦明白老師教什麼,不過老是覺得課堂很沉悶。」曾以為自己是讀書料子,直到長大後,偶然在台灣集訓期間在書店遇上有關一些心理書籍,才重新為自己「解碼」。 因為高敏感主題的心理系列書籍,讓Katherine更認識真正的自己,同時更能發揮天賦特質,用於教學上。 「我讀過一些書,指地球有四份之一的人屬 『高敏感』,我做了好幾個測驗,發現我自己是這類人,我弟弟也是,但父母卻不是。所以,我的成長好痛苦,覺得父母總不太明解自己。」 當Katherine知道自己是高敏感的特質,如揭發千年謎底,更明白一般人對高敏感孩子的往往存有誤會,總覺得他們很麻煩,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反應過激,諸如訂在衣服上的招牌、一些聲音、色彩、質感、冷熱等等,隨時是觸動他們神經的導體。 如銀子的兩面,天生高敏特質讓她無法坐定定學習,但卻為她帶來敏銳觸感,易於明白孩子內心,無形中成為今日當好師傅的優勢。 從高敏感特質發揮教學才能 談到教學,Katherine從不認為有教不到的孩子,問題在於是否用上對的方法。 Katherine教兒童滾軸溜冰已十年,最早在大學時期開始當助教,「教練會將跟不到進度的小朋友交給我,他們大多是發脾氣、驚慌或常搗亂的一群,每次教四、五個,我要付出200至300%努力去教他們。」 旁人視為難教的小朋友,Katherine卻不以為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同,不能一個方法教所有小朋友。儘管我所教的滾冰技術人人一樣,但會用三十個方法去講,我會用盡方法讓孩子明白。確認他真的明白後,才讓他學下一個動作。」 要培育新一代,Katherine既言教,也重身教。因為高敏感特質,她更能體會孩子的心。 她很會站在小朋友角度看事情,也藉此和小朋友有良好溝通,遇上小朋友學不會時,她會循循善誘。「教導是要嚴,但過程中要讓小朋友知道你疼他,他便不會討厭鍾意你。」 Katherine表示年紀越小的小朋友不能給予太多選擇,有時需要多一點規範。她給了很中用的點子:「不要罵,而是要將話放進他的心,只要肯多問、多觀察孩子,孩子的學習就已經不一樣了。」 滾軸溜冰在香港並非熱門運動,但Katherine仍努力推廣這項運動,於2011年初完成教練訓練課程,希望培養或發掘更多同路人。 Katherine現在努力推廣這項運動,希望培養或發掘更多同路人。訪問尾聲,問及Katherine的夢想,她笑着說:「好老土,我想用生命影響生命。」滿腔熱血的Katherine,透過滾軸溜冰不斷地用生命影響生命,但願很快很快,我們聽到代表香港參加花式滾軸溜冰國際賽的,除了蔡穎怡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新名字。 要推廣滾軸溜冰的路還長,但Katherine未輕言放棄。 內容提供:GRWTH 社區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與家長壓力」調查 近六成受訪家長因疫情引發壓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發展及學校停課安排,親子間多了相處的時間,亦多了各種挑戰。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221位家長中,近六成(59.4%)表示因疫情令他們經常或間中引發壓力;另有超過七成(73.2%)指當無法處理壓力時出現負面情緒,最多是焦慮(18.5%)、無奈(17.6%)及緊張(16.6%)。 (圖片來源:《明報》) 上述「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與家長壓力」調查於2月17日至3月1日,以網上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成功訪問全港221位家長。結果顯示家長最大壓力來源是購買防疫用品(19.5%)、與疫情相關公共衛生事項(16.7%),以及處理因子女停學而引伸的事項(15.7%);他們認同物品支援(28.6%),知識支援(18.6%)及情緒支援(17.4%)可幫助改善相關壓力。 另外,青協「家長全動網」自1月起加強多項支援服務,透過熱線、網上及面談,至今共接觸近300名家長,當中近三分一表示需要進一步情緒或物資支援,反映前線經驗與調查結果脗合。以下是曾經處理的個案。 個案一︰有全職媽媽表示,家中外傭放假後因疫情未能回港,丈夫需要長駐內地,自己的工作性質不設在家工作,又找不到親友協助,家中3歲兒子突然沒人照顧。她感到十分擔心、無助及承受極大心理壓力。她惟有向僱主提出與兒子一同上班的安排及支取無薪酬假期,以解燃眉之急。 (圖片來源:《明報》) 個案二︰有家長於疫情初期從內地探親回港,一家人既要馬上自我隔離,又要購買防疫物資,更因市民之前搶購廁紙及米糧,引致她時常感到緊張而經常失眠。家中口罩不足,夫妻二人惟有只在工作時才外出,孩子則足不出戶,一家人長期留在家裏,加上居住空間狹窄,欠缺陽光及對流空氣,造成不同程度的煩躁及抑鬱。 個案三︰ 有家長表示,其13歲兒子的學校使用網上教學,惟她不懂這些軟件,未能跟進兒子的學習進度。她覺得兒子平時沒事可做,多了很多時間打機,由以往隔天才使用一、兩小時,到現在每天至少用四小時。她非常擔心,深怕這種情況會持續惡化,曾嘗試與兒子傾談卻陽奉陰違。現時夫妻經已復工,難以經常看管兒子,感到擔心及產生壓力。 青協「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凌婉君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大部分家長要兼顧子女健康、安全和自身的工作,身心都會感到俱疲,加上家人長時間在家,是難得的相處機會,另一方面亦容易產生磨擦。她指出,由前線社工觀察所得,不少家長個案擔心家庭防疫用品不足而觸發負面情緒,建議先實際預計每星期使用數量,如發現不足,可主動尋找社區及朋友協助,切勿介意別人的眼光,健康最為重要。 另外,亦有家長因不諳電腦,對規劃子女如何分配時間網上學習、玩樂和親子活動感到疑惑。凌婉君建議,家長可先了解子女的需要及想法,再共同協定細節,並定時檢討,以便彈性處理不同情況及加強親子溝通。如家庭網上學習物資不足,也可嘗試向學校或社區提出申請免費流動數據卡、借用電腦等。她亦鼓勵家長如因相關壓力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zenstock@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青協臨床心理學家馬瀚祺表示,疫情令社會瀰漫著緊張的氛圍,家長因而容易感到不安、焦慮、無奈及緊張,都是可理解的。這些情緒通常伴隨不同的身體反應,如頭痛、食慾不振、手震等,家長要多加留意這些反應,如果過度出現緊張情緒時,要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家長亦要注意勿讓情緒主導接收媒體資訊,提醒自己理性分析來源真偽,甚至適時限制自己瀏覽資訊的時間,例如每天不超過一小時,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擔心。 馬瀚祺亦建議,家長盡量每天抽出一段短時間做有益身心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暫時放下日常事務,讓自己真正放鬆。在疫情影響下,雖然要減少聚會,但家長們可以從其他渠道互相關心,彼此相助,一起度過難關。  香港青年協會自今年2月中旬推出「非常疫情・非常關懷」服務系列,從學習、情緒、健康和社交四方面,為全港青年及家庭提供多項支援及網上服務;其中包括:與香港賽馬會和香港小童群益會合作推出「在家學習網寬支援計劃」,為100,000名本地中小學生共提供長達4個月的免費流動數據頻寛,並為最多1,000間本地中小學提供最多4個月的「Zoom 型學堂」的帳戶服務;「鄰舍有愛」由各區青年義工至今陸續派發6萬個口罩及清潔用品;「停課不停學」由青協M21網台(m21.hk)製作並播出多個互動學習和休閒節目等。 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支援服務 網上學習平台:psn.hkfyg.hk 調解服務及熱線︰2402 9230 Whatsapp查詢︰6811 2959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被老師煩到發癲的「忙」媽媽 (家長教養篇)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忙」媽媽,每天六時多便起床。忙孩子的起床上學,然後自己返工,返工又忙到無時停,放工回到家已近八時,疲累的身子稍稍得到歇息,但如要再處理孩子的學習,行為或情緒問題就最容易失控爆炸。 那是一位很常見的香港「煩」老師,很盡責,但對著孩子常常都教導教導再教導,批判批判再批判。有時嚴厲了些、負面了些,孩子不聽, 於是就事無大小致電告知家長,希望家長在家再加碼管教。 (網上圖片) 「忙」媽媽遇到「煩」老師,所產生的化學效應,所帶來的殺傷力絕對不能小覬。 「你的孩子今天幫人改花名,令到那個同學哭……」 「你的孩子在老師上課時常常不舉手就答問題……」 「你的孩子在數學課時看圖書……」 幾乎每三兩天,「忙」媽媽就會收到「煩」老師的電話,有時是開會時, 有時是見客時,有時是處理投訴時,於是很想收線,但又收不了線,「煩」老師很盡責,話也說得很多。但都是孩子不好的事,不乖的事,令到「忙」媽媽很燥、很惱,情緒不知不覺地去到臨界點。 (網上圖片) 於是, 一回家,「忙」媽媽就會向不乖的女女大興問罪之師: 「你為什麼又被老師罵? 」 「你為什麼又幫人改花名?」 「你為什麼在老師上課時不舉手就答問題?」 「你為什麼又在數學課時看圖書?」 孩子的解說對疲累的媽媽來說有時難以入耳,若然孩子在辯駁再加態度不好時,那麼媽媽的衣架藤條就開始出動,而且愈來愈頻繁。 直到某一天孩子的書本出現一些「跳樓」、「上天堂」的字眼時,「忙」媽媽才開始驚怕。除了學校社工,她也想起了我這麼一個做親子工作的社工。 或者感受到我的接納、我的明白,在我面前,「忙」媽媽可以很盡情地說、很盡情地哭。 「好媽媽, 你很疼孩子,但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嗎? 」 你彷彿被我的話驚醒了,原來你的罵和打並沒有讓孩子懂得你愛她,反而只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不愛我。 假如連媽媽都不愛,那離開世界不就是其中一條出路嗎? 這個社工的叮一叮,「忙」媽媽開始和孩子講更多愛,收到老師的電話, 她不再失控,開始聆聽孩子多一點,並和孩子講感受,同時一起商量可處理的方法,最後再好好地擁抱她,告知她媽媽是多麼多麼地愛她。 「謝謝你! 韓姑娘,原來自己改變後,孩子真的乖了,沒有那麼多跳掣呢!」 「忙」媽媽這一天笑得特別甜,孩子乖嘛,永遠是做媽媽最快樂的事。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別忘自己也曾是小孩!(家長教養篇)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風力車 齊學風的力量 [停課不停學] 做手工學自然科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您摺「蝙蝠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落地位置訓練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停課不停學] 沒有龜殼的皮革龜?(自然科學篇)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除法(附教學示範及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正向小鐵人力克提提你 抗疫資訊要Fact Check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Hologram 認識神奇的反射原理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Pick & Roll訓練 [停課不停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摺「雀仔紙飛機」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韓曄姑娘(註冊社工)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別忘自己也曾是小孩!(家長教養篇)

某日,看到一篇新聞報導。 有一個小六男生疑危站於學校二樓簷篷位置,老師大驚,於是報警。校內消息指,男生懷疑因欠交功課等小問題擔心影響操行,遂企圖危站二樓簷篷。 首先,男生是否因欠交功課等問題而危站,未有確實資料說明。這篇報導令我停下來的,是報導其中的三個字———「小問題」。 (網上圖片) 成人是不是如此健忘?成人,曾經不就是小孩嗎? 小孩,不就是失掉了玩具車、掉了半球雪糕、或是老師忘了給他一張貼紙,都會哭成淚人的嗎? 記得有一次,早肥將從他出生起就與他一起睡的熊公仔,遺留在婆婆的家中,他晚上發現了,又心急又自責,眼淚兩行,雖然明知道隔天婆婆會把它送回來,但他非常傷心,因為熊公仔是他的好朋友,是他的家人。當晚,他為熊仔畫了畫像貼在床邊,熊仔的樣子非常傷心,因為它也很掛念早肥。 這就是小孩。 大人也曾是小孩 我們都曾經是小孩,但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了,於是,我們對小孩都失去同理心了。我們認為,那都是「小問題」,沒有什麼大不了,不要小題大作好吧? 只是一隻$9.9的小熊,不用如此緊張吧?只是幾口雪糕,不用哭這麼久吧?只是一張小貼紙,也不用如此上心吧?只是欠交功課、記缺點、扣操行分,不用危站簷篷吧?小孩的世界有多大? 他們的一隻小熊,對他們來說,價值可以媲美你的結婚戒指,你的 iPhone,遺下在某處,你的心會安落嗎? 他們欠功課,被記缺點,就是犯了校內的「法」,你犯了法,收告票,你不會怕上法庭嗎? 小時候的我,也曾被老師「寫手冊」,記錄我的錯,我的不足,每次我都會很怕,怕回家請媽媽簽名時被罵,心真的會一直不安到晚上。 (網上圖片) 放下未審先判 有人說,現今的小孩懦弱,丁點事就要生要死。 要生要死,當然不是解決問題之法,只是小孩需要的,不是單單將他們面對的事說成是「好小事」,讓他們認為是自己太懦弱、太幼稚,他們就會放棄輕生念頭。小孩需要我們聆聽他們,需要我們放下未審先判的態度,謙卑、認真地聽他們在怕甚麼,為什麼怕,引導他們如何面對情緒、困難和挑戰。 成人,曾經不就是小孩嗎?我們經歷了什麼,到了幾歲,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小問題」? 我們忘了嗎?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做手工學自然科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您摺「蝙蝠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落地位置訓練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停課不停學] 沒有龜殼的皮革龜?(自然科學篇)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除法(附教學示範及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正向小鐵人力克提提你 抗疫資訊要Fact Check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Hologram 認識神奇的反射原理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Pick & Roll訓練 [停課不停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摺「雀仔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環保紙箱瀡瀡樂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內容提供:通屋畫早肥媽媽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今天乖不乖?有沒有聽媽媽話?」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其實如何界定孩子是乖還是頑皮?凡事聽從父母的「聽話小孩」就是教養最理想的成果嗎? 壞孩子標籤 日本榮格學派心理分析治療師兼作家河合隼雄,對治療情緒和行為表現有問題的小孩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特見解。在《孩子與惡》一書中,他提出孩子在成人眼中看為惡的表現(如:不聽話、反叛、破壞),未必完全是惡的。他訪問了十位日本知名人士,包括大學教授、作家、藝術家、教師、校長等,原來他們不約而同在兒時被父母或老師評為反叛和不合作的問題兒童,他們在學校被標籤為壞孩子,有些甚至有離家出走的經驗。這些當時在日本社會的「壞孩子倖存者」,現在卻被讚譽為有獨特個性、富創造力、勇於表達、熱誠地貢獻社會的重要人物。強調服從和凡事守規矩的教養原則究竟發生了甚麼問題? ▲河合隼雄撰寫的《孩子與惡》(圖片來源:share.readmoo.com) 筆者在輔導室見過不少循規蹈矩的乖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其中一個被看為乖乖的年輕人,成績名列前茅,在大學最後一年竟跟父母提出不想再繼續學業,父母大感錯愕!多番詢問下,兒子表示現在念的學系並非他的興趣,但當問及他喜歡甚麼科目,他卻無言以對。兒子在困惑的壓力下變得沒精打采,沉迷上網,甚至曠課。 孩子自我被壓抑 在面談的過程中,發覺兒子的自我意識偏低,較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欠缺主見、批判思維和作出決定的能力;筆者在輔導室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唔知、是但、OK啦」等等,套用河合教授的臨床分析,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表達長期被壓抑不無關係。 不少父母因為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前途,往往採取家長主導的方法,處處為孩子安排,孩子表達其他的想法或感受時,往往被父母否定甚至責備,意志較堅定的孩子會跟父母對着幹,致使親子關係十分緊張,孩子甚至被冠上「反叛」的罪名;另一邊廂孩子則變得愈來愈被動,凡事因循單一,缺乏靈活性,對任何事都表現冷漠,甚至有情緒低落的情況出現。 惡魔化抺殺孩子的特質 河合教授認為大部分在成人角度看為惡的表現,其實是孩子對單一的社會價值觀(甚至是成人的偽善)的抗衡:追尋真相,凡事尋根究底被評為「凡事都要爭辯」或故意為難別人;執意指出成人的錯失並要求道歉和改善,被認為是目無尊長;破舊立新的創意被認為是發洩精力的破壞行為……孩子對追求真善美鍥而不捨,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這些表現「惡魔化」,抹殺了上帝放在每一個孩子心裏美麗而 獨特的寶貴特質。 在這裏要強調我們絕不是鼓勵縱容孩子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但也請成人在回應之前,多點聆聽孩子所謂「惡」的行為背後的心聲,把握機會將訓話轉化為對話的教養契機。 ***參考資料*** 河合隼雄,譯者:林暉鈞(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台灣:心靈工坊。 筆者: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2015年起於基督教教會擔任輔導中心負責人,統籌和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臨床輔導服務。周氏曾任建築師,在成為表達藝術治癒師後致力結合藝術和心理治療,以個人、小組和工作坊服務不同人士,包括大專院校學生、教師、輔導員和家庭等。主要服務範疇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職涯規劃,心靈關顧,夫婦及親子溝通和衝突處理等。 Chris 是《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和《無朋友》的作者(合著),曾在求職雜誌《Job Market》和 《AM730》撰寫有關個人成長和90後職場生涯的文章。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樸思藝術成長中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在家儲蓄孩子的「財富」——創造力

創造力——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寶貴的財富,但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孩子呢?家長有時候不經意間「介入」及「領導」了孩子的創造力,而忽略了提供空間給他們去探索。 1. 投資開放式玩具 盡量避免選擇單樣化的玩具(例如彈出式玩具和不倒翁)。選擇一些多元化的玩具,例如積木、廚具、動物及交通玩具都是富有想像力,能啟發創造力並擴大孩子的思維。 2. 通過創作展示 在家裏透過利用紙巾盒、水樽和紙箱就可以引發孩子的創意,例如把鞋盒做火車,紙箱做帳篷。請記住,沒有什麼是「正確」的做法,做的過程讓孩子多構思,想像不同的做法。 (手作示範:DIY廁紙筒蝴蝶小手工) 3. 透過發問令孩子思考 創造的過程及完成後可以多問一些問題,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創作過程。你亦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加入這個創作世界,引導孩子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Pick & Roll訓練 [停課不停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摺「雀仔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環保紙箱瀡瀡樂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Happy Baton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淺嚐蘇格蘭 (三)︰高地精華遊

前文提及,高地是蘇格蘭西北大片廣闊的山地,若想要深度遊覽,動輒都要五至七天。所以,如果時間有限,只能在眾多高地路線中揀選一天精華遊,以下的建議或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盧斯(Luss),是個有千五年歷史的自然保護村,這裏除了許多歷史遺跡,還伴隨一個細長的沙灘,以及輕鬆的健行路線。雖然這樣說來有點老套,但來到這裏,「心曠神怡」,真是最貼切的形容詞了。 盧斯小碼頭,遊人可以在這裏坐水上巴士遊湖。 排列整齊的石頭房子和圍牆散發著古樸氣質,夏天開滿花時更是吸引遊客到此遊覽的主因之一。 此教堂始建於1875年,於200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配合這裏如畫之景色,每年都吸引不少新人老遠跑來這裏舉行婚禮。 教堂內外以及其墓地有15處古代遺蹟,其中包括有7至8世紀的十字石板墓碑及11世紀的維京人墳墓等。 相關文章︰淺嚐蘇格蘭(一):美麗的錯覺 離開 LUSS,車就往山上行,一直進入Trossachs地區。因這地區擁有典型高地之景觀,包括山麓、樹林及湖泊等自然風貌,所以有「微型高地」之稱。幸好今次不只限於在旅遊巴上「目測」,而是能夠腳踏實地,以四肢五官去感受和體驗這高地氣息。 Trossachs一瞥 — 風吹草低見馬兒。 Trossachs一瞥 — 藏於樹林中的古堡,有童話般的神秘感。 本來以為怡人風光都足以滿足遊人,那知車子突然停泊在一個牧場旁邊,牽來整個高地之旅的高潮--近距離與高地牛接觸! 筆者覺得,蘇格蘭高地,有兩種最出名的動物:一是尼斯湖水怪,二是高地牛。若然看見前者,你或會因此而發達;但看見後者,你定必會為其而發笑,因為,牠真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愛的牛。 高地牛是原產於蘇格蘭的古老品種,擁有一身長毛,有紅、黑、黃、暗褐、雜色等顏色。 牠們身長腳短、呆頭呆腦,遇上大風一吹,本已凌亂的長髮再胡亂飛舞,更惹人開懷大笑! 牠們不怕人,反而會主動走近,試圖「賣萌」來換取遊人以餅乾作「打賞」。久等不果,牠們便將自己的頸項架在鐵絲網上用力抓磨,若非看不見血,你會以為牠們在自殘呢! 可愛的動物,一剎那凝聚了來自歐亞不同國家的旅人們。我們一團12人,本來都只是同車的乘客而已,因著高地牛,大家分享著最一致的歡笑聲,以及同樣燦爛的笑容! 相關文章︰淺嚐蘇格蘭(二):快閃高地兩湖兩景 與高地牛告別,上午的行程完結,午餐的地點是卡蘭德(Callander)。這美麗小鎮是個往返高地的熱門停留點,大馬路兩旁盡是餐廳或外賣Fish & Chips的小店,「豐儉由人」--我所指的並非金錢而是時間,因為好像我們一日遊的遊客,只能在這裏逗留少於兩個鐘,於餐廳用餐與遊覽小鎮之間,大概只能二選其一了。 卡蘭德有The Gateway to Highlands之稱,因此街道繁忙,遊人絡繹不絕。 走過最繁忙的餐廳商店街後,前頭便是許多漂亮的房屋和旅舍的集中地。 來到蘇格蘭,又怎能錯過參觀城堡,所以這個一日遊之行程,安排了參觀兩個大相逕庭的城堡:杜恩城堡 (Doune Castle) 和斯特靈城堡 (Stirling Castle)。 Stirling Castle的名氣之大,當然是必去之選,由於為人熟悉,因此不必在此花費筆墨。而其貌不揚的Doune Castle,反而為筆者帶來驚喜。 Doune Castle以巨大的100英尺高的門樓而出名。 Doune Castle是蘇格蘭保存最完好的14世紀的城堡之一,沒經過大肆修葺,也許正因其原始性,能為電影或電視劇提供創作的空間。其中一齣英美電視劇「Outlander」,就是以此為主要拍攝地。電視劇大受歡迎,倒過來又為城堡注入生命力,以劇中的演員聲音導航,介紹城堡每個房間的設計和用途,偶爾加插劇中人物的搞笑對話,令參觀這幢古老城堡這回事變得相當有趣。 Doune Castle以巨大的100英尺高的門樓而出名。 沿迴旋樓梯上落的過程,是遊人體驗昔日城堡生活最具體切身的一刻。 雖然每間房間都是如此空洞,但透過耳筒內生動的介紹,反而讓腦內的幻想更為豐富。 這一天,將高地的大自然美景、小鎮風情、歷史城堡、高地毛牛……都濃縮在12小時的行程裏頭。除了Callander有純粹路過之感,其餘的景點也算有足夠的參觀時間,所以這算是讓匆趕遊人淺嚐蘇格蘭高地的一個不錯之選。 作者:SimplER( 一個生活簡單、擅長運動、喜歡寫作、鍾情攝影、最愛旅遊的中學教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榮升爸媽後,您有認真觀察孩子嗎?

家長對孩子最缺乏的,從來不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尊重和觀察。如何從寶寶出生那天開始,學習尊重這個「人」,作為「愛」的一部份,是榮升父母後的最大課題。 匈牙利籍幼兒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瑪德.葛伯(Madga Gerber)是 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下稱 RIE)的創辦人,她的育兒哲學一直主張「Respectful Parenting」,而她撰寫的書本「相信孩子的能力:從獨玩到自信成長」(Elevating Childcare: A guide to Respectful Parenting),尤其適合0至2歲寶寶的父母,是很好的啟發。我們經常因為孩子年紀小而忽略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情緒,在照顧的時候沒有進行足夠的溝通:換尿片時一塊又凍又濕的紙巾在毫無先兆下放落屁股、洗澡時不說一聲就花灑「兜頭淋」……這些都屬於不尊重的行為。 其實父母只要相信孩子獨有的天賦及表達能力,對他們的情緒賦予同理心,並且作出簡單及真誠的回應,便能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這良好的關係非常重要,它不但會成為孩子願意聆聽和表達的基礎,而且能協助往後日子實踐「不打罵、不寵壞」的原則。 如何尊重孩子? 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天性: .對身邊事物好奇 ── 所有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新奇好玩,雖然未懂得分析危險、衛生、禮貌等問題,但父母在安全的環境下可盡量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探索; .直接 ── 使用最直接的探索方法,例如把東西放嘴裏、摔地上、蹂躪、攀爬等等,都是無可避免的成長過程;當遇到危險時,理解家長會大為緊張,但如何介入和阻止,都一定有比打罵更正面及有效的處理方法; .試探 ── 隨著每天學習,孩子會不斷試探底線;遇上這些情況,家長及照顧者的價值觀必需一致及穩固; .情緒化 ── 由於腦袋控制情緒的部份還在發育,孩子傷心便大哭,開心便大笑,尤其對著身邊最信賴的人; .自私 ── 孩子沒有成人的時間觀念,而親人就是生存的依歸,所以他們所要求的、感受的,都是 here & now; .大愛 ── 孩子雖然自我中心,但他們的心卻是裝著滿滿的愛! 你有認真觀察孩子嗎?古字也能帶出箇中玄機! 當我們接受了孩子的特質,便能夠帶著同理心去關懷和周旋。相處過程中孩子和父母互相切磋,日常生活中遇上相同的狀況也要反覆練習,不能期望一步登天。瑪德.葛伯的書中亦有一些真實例子,讓家長能夠切身地了解箇中技巧。 除了尊重,還有一點家長經常忽略的,就是「觀察」。 家長或照顧者很慣性在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前,已經為他們作出選擇;也時常在孩子很專注地探索一件細微事情時,因為自己覺得無聊而終斷孩子的行為。RIE 的教學中,觀察孩子是很重要的一環,過程中甚麼時候介入、如何介入,都是家長需要學習的技巧。 代表「家人」的中文字「親」,從遠古的象形文字「寴」演變出來——「宀」,表示同一屋簷下;「亲」和「見」的組合,是「自己參與,在近處看」的意思。由於孩子們沒有時間觀念,他們都活在當下,並專注眼前的事情,這特質是成人該反過來學習的。作為雙親,我們應容讓孩子有當下的覺察,透過在旁默默觀察及了解,才能適當地誘發他們的潛能,加以栽培。 內容提供:mamasmart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