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培養孩子創造力和自省力 由放空開始

「最近忙什麼?」相信是香港人見面時最常問的問題。這問題背後有一個假設:一個人不忙就是不正常,甚至認為是懶惰和不思進取。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大部分在職父母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一星期加班數天是尋常事。而在學小孩的時間表也編排得密密麻麻,甚至比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跟一班家長聊天,原來孩子下課後還有數不清的音樂,運動等等的興趣班,平均每個小孩最少也有四至五個課外活動,加上課後有大量補課和功課操練,孩子晚上十一點睡是常見的事。   多勞是否多得? 原來現代都市人都不知不覺被「泰勒化」(Taylorization)了。費德力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 於十九世紀在《科學管理原則》一書提及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的概念備受崇尚資本主義的企業家的青睞,將勞工的生命與企業的生命結合為一。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作會被分拆成細件,由每一位員工專職完成單一的工序,達致以最少的時間 (成本) 獲得最大利潤的目的。換句話說,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被擠壓入愈來愈多的工作量。好像每星期的加班時間,正逐漸侵佔我們的個人休息和家庭時間。 雖然電子科技的進步,工作效率節節上升,但撫心自問,我們活得快樂嗎?生活質素有提升嗎?作為貧富懸殊數一數二的地方,同時擠擠身十大最不快樂城市的香港市民,把工作排得「密不透風」的現象,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多勞又是否多得(生活質素和幸福感)呢?在生活裏間中放放空是否罪過呢?   靜息狀態網絡 斯密德 (Andrew Smart) 在他的著作《閒散的藝術與科學》(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閒散對人類的健康甚至命運的重要性。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當人類處於放空狀態(如發白日夢、游手好閒或hea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分會活躍並連結起來。科學家稱之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 這發現與傳統認為人類休息時大腦也會休息的學說大相逕庭。斯密德研究發現除了回應外在輸入(如上司的工作要求)令大腦有所回應的活動之外,另外一個由內部發動,自發性的大腦活動(即放空或RSN的狀態)對人類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創造力的展現 大家有聽過很多偉大的發明或概念是在放空的時候出現的嗎?亞里士多德在浸浴時的啊!時刻(aha moment) 為難題找出了完美的解答;牛頓在蘋果樹下休息時見到墜落的蘋果而發現了地心吸力;笛卡兒在早上頼床時看到天花板飛舞的蒼蠅而想出X/Y軸的定位概念等都跟RSN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斯密德發現大腦唯有在靜息狀態才會啟動聯想 (association) 的功能,將日常生活所接收到,表面看似不相關的資訊和習得的概念作對比,並嘗試以新穎方式把它們連結起來。這些靈光乍現,忽發奇想的經驗,亦即是創造力的展現,成為了很多偉大發明和新思潮的開始。   反省力的重要 除了創造力的展現,靜息的狀態幫助我們將每天生活所經驗到的跟累積的經驗作對比和連結,以致能夠內化 (assimilate) 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諺語「一日三省吾身」,對自我的反省,讓我們能夠趨向成熟和穏定的心理狀態,對外界的衝擊能作出更有自主性 (autonomy) 的回應 (或不回應),代替盲動的反應性 (reactive) 回應。養成每天反省和整理經驗的習慣,也是減少患上精神和情緒失調的良方。 現在電腦已漸漸取替人類大部分的工作,我們跟電腦還有什麼分別呢?幸好我們還有創造力和自省力,是創造主給我們獨特的恩賜,以致我們仍能履行管家的職分。適當的閒散不等於懶惰。讓我們在密集的時間表中留一點白,讓大人和小孩都有一些空間發發白日夢和放空一下,體會不工作的工作doing nothing,領受神恩典和啟廸的機會,開展一個創新和自主的生命。   放空中的大腦: 透過功能性磁力共振掃描fMRI 顯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 的紅色活躍位置. (上); 在 RSN狀態下大腦相關部分的神經連結圖. (credit: John Graner/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Andreas Horn et al./NeuroImage, Abigail G. Garrity/Am. J. Psych.) 參考資料: 安德魯.斯密德,譯者:陳筱宛 (2016)。閒散的藝術與科學。台灣: 商周。 若家長想了解更多如何以表達藝術治療培育子女,歡迎聯絡我們 (6101 6696)。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口罩大學問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心理輔導員/作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動盪中擁抱情緒(一)

(明報資料圖片) 近月社會上的氣氛達至前所未有的緊張,相信家中老幼,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的短片、文字和圖片,不論立場,家長們的情緒都定必會受影響,而家中孩子的情緒相信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讓筆者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動盪中與孩子擁抱情緒。   放下立場,只談情緒 根據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外界的刺激讓人知覺對該刺激有認知的考量,同時生理上產生反應,兩項認知繼而引發情緒。亦即是,家長先要承認,無論孩子年紀有多大,只要他們閱讀了觀看了接收了相關資訊(外界的刺激),都一定有他們的想法(認知的考量),觀點或許稚嫩,但都是他們的個人觀感,身體亦會產生反應(生理上反應),可能是合上眼,出汗,甚至顫抖,也有相對的情緒反應。 因此,筆者提議家長可以與年輕的孩子一同觀看相關的資訊,在孩子的身體產生反應時,那怕是一個擁抱或牽著手,都會讓孩子感到安心和陪伴,就是舒緩當下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孩子的身體反應,面對孩子對社會運動、示威者和警察的行為的十萬個為甚麽,相信也會令家長苦惱,因為以上種種都不能夠以三言兩語或單純的是非對錯去解釋。所以筆者認為,若然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個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開放立場和想像,一同研究和分析;若然孩子還小,筆者提議以下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更多 「為甚麽你會有這個想法?可以告訴我更多嗎?」把孩子的想法打開,暫且放下邏輯對錯,了解孩子想法的因由,可能可以讓家長更透澈明白孩子為甚麽有這個疑問,從而更準確的給予支持和關愛。   第二步:認同情緒 「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會好不安好驚呢﹗」不對畫面中的事情作出評論,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當然,家長是要真確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喲!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接納和認同的呢!在認同情緒的同時,筆者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即是上文提及過回應孩子生理反應的需要,讓孩子在身心都感受到家長給予的支援。   第三步:身同感受 「其實爸爸/媽媽也不明白為甚麽,不過見到這些情景我也會害怕呢。」作為家長,不等於你可以解釋所有,你也可以有不明白和不知道,重點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同在,你也會有相同的情緒。父母一定是孩子的榜樣,這個說法會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 正所謂「雙嗌唔好口」,筆者知道有些家庭會避免在家中討論時事,因為不談不說就沒有爭拗。然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觀察力遠超我們想像,即使家長沒有在孩子跟前對時事高談闊論,那怕是一個表情和一個形容,孩子也會看入眼,聽入心。因此筆者希望提醒家長,在電子媒體盛行的年代,避免溝通和討論不是上等的方法。反之,透過溝通和表達,說出心中所思所想,為孩子奉上耳朵、心靈和時間,打開心扉聆聽,彼此不作評論,更不用說服對方,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最後,本文主要講述家長如何與孩子擁抱情緒。然而,在動盪中除了孩子有情緒,家長們也要顧及自身的情緒反應呢!所以,下回將會講述如何讓家長自己也能擁抱自己的情緒。各位家長要密切留意呢!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如何解鎖孩子成就?

(明報圖片) 「成就解鎖」一詞出於電玩遊戲,意旨主角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升到某個等級,獲得某些秘技或經驗,成就則可解鎖,進化到另一個層次。近年,「成就解鎖」被廣泛應用,引伸到不同的事情上。那麽,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成就解鎖?   矛盾的協助 孩子要成長,必須有很多的成就需要被解鎖,小至幼兒時轉身學爬,學叫爸媽,學用叉子筷子,大至獨個兒上學,交友結伴,選科覓出路,種種經歷也是一個個的「成就解鎖」。當中有些需要父母的協助和提示,有些則要靠孩子一己之力跨過。 毫無疑問,家長必定是協助孩子成就解鎖的良伴。然而,很多家長與筆者分享,當中最困難的課題叫「放手忍手」。出於父母的愛,家長會希望孩子走少一點冤枉路,會心痛孩子跌到,筆者絕對理解,同時家長或者會反問,在電玩世界,主角被打敗可以重新開始(restart),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restart,更沒有take 2,參與多少、協助多少、放任多少才叫合適?那筆者就要問問家長們,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培養興趣更重要 讓筆者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一個為患有讀寫障礙高小學生而設的小組中,加插了一節親子課,讓家長了解提升孩子學習語文的動機和技巧,以及孩子的進度。筆者在小組中給予親子一份一同完成的工作紙,開始不久就聽到家長們說,「你可唔可以寫好啲」、「呢個字唔穿頭的」、「寫係格仔中間」,然後不少家長就把筆從孩子的手中拿走,由家長親自填寫答案。需知道,筆者在給予工作紙時,從沒提及過比賽、鬥快、鬥靚、鬥準確,只曾提醒親子一同運用想像力去嘗試。 在充滿競爭性的社會氛圍中,筆者理解家長的思緒會比較敏銳。但在上述例子中,小組的目的是提升孩子學習語文的技巧,更重要是學習語文的動機,因此讓孩子執筆嘗試最為重要。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在日常課堂和功課上已不斷的獲得「寫得唔靚」、「寫錯」、「調轉咗」等等的負面評語。高小的孩子們絕對知道,實情是他們非不為,而是力有所逮呢。所以筆者深信,先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再學習技巧,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刻也更深遠。   「忍多一秒」- 家長的成就解鎖 其實,在成長路上,孩子需要學習生活技能和知識,同時在心理上日漸強壯心靈,才叫解鎖一個個的成就,真正長大成人。要做得到,家長也需要成就解鎖,就是「主動不協助」,讓孩子試試、碰碰、跌跌,過程中難免緊張心痛,也會有忍不住要出手相助的時候。所以筆者不會叫家長「放手忍手」,而是由「忍多一秒」開始練習,事事「忍多一秒」,先讓孩子選擇,先讓孩子嘗試,而家長可以先作觀望和了解,為孩子締造一個安全範圍,「忍多一秒」,或許孩子能夠做到呢﹗這些難得的磨練定能加速孩子的成長,相信也是所有家長的願望。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