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我的孩子有自閉症,這是遺傳的嗎?

孩子被診斷有自閉症的時候,家長很自然的想找出引致自閉症的原因,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會開始思考這是否遺傳的情況。 在接觸的個案中,很多時候看見有家族遺傳的狀況。不過直到目前為止,還未能確認產生自閉症的單一原因,較為普遍所接受的說法是由於在大腦的結構或運作出現一些異常的狀況。即使進行遺傳測試,研究結果也同樣未確認出引發自閉症的單一基因。 如果發現伴侶也同樣有自閉症的話,對於一些家庭來說,可能是一個解脫,因為明白到孩子自閉症的來源,從而可能找到一些協助孩子的端倪;不過對於另一些家庭來說,可能是晴天霹靂,因為要同時接受家中除了孩子以外,還有家人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實在不容易。 無論自閉症是否因遺傳所致,請家長都要保持希望,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統計數字顯示,在全球人口中約有1%人口是有自閉症。由於自閉症的症狀人人不同,而且差別很大,一般人未必能夠識別。再加上社會整體對於成人自閉症個案的理解、評估及支援都非常有限,就算發現都未必能夠有相應的協助。 美國有一位嚴重自閉症人士Ronald D. Davis,17歲時才開始說話,現在都快要80歲了,他非常慷慨地分享了自己從自閉的世界裏如何破繭而出。從幾十年前開始,他不斷埋頭鑽研,找出如何協助跟他相似的人,最初他找到了協助高功能自閉症人士的方法,並把方法出版了一本書 (Autism and the Seeds of Change),公諸於世。約十年前,他發明了獨特的儀器去協助嚴重自閉症人士完全投入生活,效果斐然。去年,他宣布退休了,並將他畢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國際性的慈善機構,希望讓更多人受惠。 無論自閉症是否因遺傳所致,請家長都要保持希望,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不能承受的感情世界

我有兩個分別9歲和4歲的孩子,哥哥有輕微的亞氏保加症,認知力強但同理心薄弱,對社交潛規則愛理不理,常有容易令人覺得不尊重的不恰當言談。當人們普遍為某件慘事而觸動同情心,他往往只在意一些小節,甚至為此發笑。不認識他的人,也許會覺得他麻木不仁。 還記得4年前的巴黎恐怖襲擊,本地電視台訪問一名香港爸爸,他擔心剛巧身在巴黎的兒子有事,打了百多次電話找他。哥哥聽了,說這則新聞「好好笑」,因為普通人打電話不會打100次。當時我曾引導他想像該名父親的感覺,孩子說知道他很心急想找兒子,卻不知為什麼他這麼心急。在他眼中,親人最終沒有回來,自然就知他死了。他沒法想像,人們等待親人平安消息時的害怕和擔心。 幾年過去,我對哥哥的情感世界多了幾分認識。首先,我很清楚他不是沒有感情的動物。他一樣擁有強烈的情緒,以至有時難以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因此而由原來的情緒(例如不安、妒忌)迅速變成發怒;第二、當他清楚知道別人(尤其是身邊重要的人)的情緒,他是有能力感受那情緒的。困難不在於「感受」別人的情緒,而是「認知」別人的情緒。換句話說,他擁有「情感同理心」,只是少了「認知同理心」——辨識別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自閉兒有無同理心? 如文首所寫,我孩子的認知力很強,為什麼這方面的認知卻有困難?最近有緣看到一篇心理學文章,讓我以全新角度看這問題。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認為,自閉譜系孩子的困難在於不能認知他人心智,但育有自閉症兒子的以色列神經學家Henry Markram卻提出另一見解,認為他們其實有同理的能力,反而是感官以至感情太敏銳,無法負荷自己和別人的情感,才以「當機」的狀態保護自己。 看完這篇文章,我如夢初醒,內心湧出一句:「孩子,辛苦你了。」是的,孩子不是麻木,而是感情太敏銳。我相信他的確無法盛載旁人,以致從很小的階段就開始,不自覺地按下腦中的那顆掣,切斷與外界的感情連線。他無法盛載的旁人,自然包括了他那感情超級澎湃的媽媽…… 換了幾年前,我也許會為這點洞悉而自責,覺得是自己害了孩子。但現在,我知道這是自己人生的功課,也是孩子人生的功課。 從前我常以為,弟弟的感情觸覺遠比哥哥敏感。的確,弟弟自幼強於鑑貌辨色,聽故事很容易就進入角色的感受,哭成淚人。近日觀察,他甚至對萬物皆有情,放學愛在路上拾樹葉樹枝,要我以樹枝身分跟他傾偈,然後他就幻想向小樹枝介紹自己住在哪裏。有一次,他回到家就立刻帶着幾根樹枝入睡房,柔聲介紹。哥哥見狀,悄悄跟我說弟弟好怪! 弟弟用情深刻,為此有甜也有苦。話說弟弟早陣子開始就多次說,來年不想升上K3了。後來聽老師說,原來他常在社交場景中鬧出問題,例如對排隊時站錯位置、變相打尖的同學反應太大,不能「適時」退讓;在憤怒時控制不了自己,出手打人。 我教導弟弟,有情緒無問題,一些行為卻不可以做,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告訴老師。弟弟聽到找老師,反應卻是「無用㗎」,更顯得加倍沮喪痛苦。我可以想像,一些社交衝突並沒有黑白分明的方案,老師會希望小朋友學習忍讓和不計較。對於感受不強烈的孩子,要他們放下較容易,但弟弟這類感情強烈的孩子,卻可能等同面對沒有清晰界線的痛苦。 也許,哥哥的感受能力未必遜於弟弟,只是他太早就吃不消,所以潛意識選擇了「當機」。同是我的孩子,哥哥和弟弟以兩種不同的形式,活現了我的感情基因。他們的生命功課,也會異中有同。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