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少年耶穌父母的智慧

聖誕節期間,天主教及不少基督教教堂除了重述耶穌誕生的故事外,亦會重述耶穌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片段。其實,《聖經》對於耶穌幼年與少年時生活的覆蓋十分少,但其中一個故事卻或許可以為孩兒踏入青春期的父母帶來一些反思。 *** 《聖經》:「每年逾越節,耶穌的父母必往耶路撒冷去。耶穌到了十二歲,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後,才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 踏入青春期的少年不時會開始愈來愈多自己的主見。作為父母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往往都會是把少年看顧得很緊、過問得很多。不過,無論如何,少年好像總是有辦法在思維或行動上逃出父母的五指山的,而且父母可能會發現得比較遲。當父母最終發覺孩兒「離隊」時,都總會一路四周尋找好像是迷失了得孩兒,同時亦問自己,為何會看漏了眼? *** 《聖經》:「過了三天,就在聖殿裡找到了耶穌。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的父母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耶穌的母親就向耶穌說:『孩子,你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 每當父母發現少年在思維或行動上逃離去了哪裏時,通常都會感到驚訝。若果父母覺得是好事的,就會心裏一句「吓,原來個衰仔/衰女識呢啲㗎咩」,若覺得是壞事就會質疑「點解會搞埋啲咁嘅嘢㗎」。不過無論如何,父母對少年的本能反應始終都會是「你喺度做緊乜?知唔知咁樣會擔心死人?」 *** 《聖經》:「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當父母表示擔心時,少年通常都會在這一刻最「抵死」。他們未必好像《聖經》故事內耶穌那樣說到自己是在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不過少年有時都會說到那麼大!),但他們很多時至少都會說類似「講你哋都唔明㗎啦」的說話。就在這一刻,父母的反應就變得關鍵了。 *** 《聖經》:「但是,他們不明白耶穌對他們所說的話。耶穌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註:這是耶穌父母的家鄉],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 事實上,時代與潮流不斷在變遷,作為父母的不明白少年的新動向亦是不足為奇。關鍵就是,父母會否反應與少年的思維或行為上偏離不成正比?還是父母可以像耶穌母親那樣,見到耶穌還是願意回家就暫且見好就收,不反應太大,然後靜觀其變?試想想,如果耶穌母親在耶穌十二歲那個年少氣盛的年紀來大罵他的行為,會否令耶穌愈叫愈走,更難假以時日成大器? 對於父母來說,面對少年的各種改變的確是不容易。雖然時代已變,但古人在面對這問題時的智慧都仍是不容忽視。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如果救世者誕於、成長於香港

自從自己有了孩子後,每逢聖誕,我都會不禁在想,如果耶穌誕於、成長於香港又會怎樣? 如果一名香港少女像瑪利亞那樣,在有聲音報夢對她說、她會誕下一個救世者,然後又懷了孕,她會怎樣反應?她會否起打掉胎兒的念頭?她會否把這件奇事在社交媒體公告天下?如果少女的情人像若瑟那樣,有聲音對他說、你的情人將會誕下孩兒,他會否不願認頭?會否說他沒有與她一起過,就算有都是很「安全」、然後高呼「我要驗DNA」?好了,假設這對情人像瑪利亞與若瑟那樣,把孩子誕下,這孩子誕生的情況會否相對地沒有那麼坎坷?始終,香港的公立醫院雖然以現代標準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怎樣看都不會像在古代百利恆的客棧那樣,見到「大肚婆」就拒諸門外、弄到最終要在荒山野嶺的山洞馬槽產子吧。 這孩子斗膽接受救世者稱號,明顯是不尊重一國 不過,誕下的始終是一個傳說中的救世者,權貴聽到這消息,會否當是笑話來聽就算,還是會以大敵當前姿態來說,「這孩子斗膽接受救世者稱號,明顯是不尊重一國」,然後被終身剝削政治權利?而如果有人企圖對這孩兒不利,父母要帶他「走佬」,又會否好像瑪利亞與若瑟帶嬰孩耶穌逃難埃及那樣,那麼相對地輕沒有阻撓,還是會受到世界各地對難民日漸封閉的影響而碰釘? 雖然以上的一切聽下去好像會令這港版救世者困難重重,但如果他走難後能在風頭火勢過了後,像耶穌一家那樣回家園長大又會怎樣?據說,若瑟是個木工,以古代來說已算是能達到中產水平的專業人士,而耶穌是個識字的人,這亦偏向顯示他在古以色列未必算是最基層的階級。如果一個救世者孩童要在一個典型香港中產家庭長大又會怎樣?我只能說,祝他好運。 未長大已自信盡失,又何能長大後救世 試想想,救世孩童從小就會被父母在學業、課外活動上被父母及教育制度迫得十分緊。他若跟不上,就會不停被認定為一個失敗者。未長大已自信盡失,又何能長大後救世?就算他是天資聰敏、十項全能,若父母與學校不停地拿他來炫耀,然後又繼續施壓、要他不斷地屢創佳績,就算這孩子有救世的能力,他還能有救世所需的謙卑、愛德、善良嗎? 到他大一點,如果這港版救世者像耶穌那樣,去與一群德高望重的人雄辯經書,他會像耶穌那樣被欣賞、還是會被四周的人批評「有獨立思想是危險的東西、會搞出亂局,要從教育制度入手阻止」?如果要像耶穌那樣為了參透一切而走去野外四十天,香港中產父母會支持兒子勇於嘗試,還是會因「好危險、很污糟、會惹病、會餓死、會痴線」而阻止? 或者,我們人類就是那麼有福氣,因為蒼天有無窮的智慧,選擇了把救世者放在羅馬帝國年代的以色列活於人世,而不把他轉世於當下的香港。祝大家聖誕快樂、祝大家平安。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聖誕節的冷知識

正值聖誕,大家應該跟孩子一起享受聖誕節的假期。每逢節日,都是學習的好時機。因為對孩子來說,內容變得更有意義,而對於家長來說,身邊有很多資源可供教導,無需大費周章去找教材,正所謂可以「行到邊、學到邊」! 人所共知,聖誕節的起源是來自紀念約2000年前在伯利恆出生的耶穌。雖然現在很多節日的佈置概念以其他形式取替,但傳統上會設置耶穌出生的馬槽情景,寓意耶穌為世界帶來新生命。 至於使用聖誕樹來佈置,有源遠的歷史和眾多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據聞是在十六世紀時,有一位德國的傳教士Martin Luther,他在某年的聖誕節前夕,經過樹林時舉頭看見天上的星光在大樹的樹枝之間閃耀著,感到非常美麗! 這個景象令他想起耶穌在聖誕節,離開了天上的星星降凡到人間。從此,家家戶戶都在聖誕節期間在家中擺放聖誕樹,並以燈光或蠟燭的光芒代表天上的星星。 樹林時舉頭看見天上的星光在大樹的樹枝之間閃耀著,感到非常美麗 教會的慶日不單止於12月25日,而是伸延12天、即1月6日,聖誕期才結束。1月6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紀念三位賢士千里迢迢,追蹤天上的異星,從東方特來尋找耶穌,並帶了珍貴的寶物:黃金、乳香和沒藥來獻給耶穌。由於聖誕期在這天結束,所以在傳統中會在這天拆掉聖誕樹,代表聖誕期的完結。 除了馬槽和聖誕樹,還有很多有趣的聖誕佈置。今年聖誕節,按孩子理解的能力選取一些內容,跟他們分享,豐富他們的知識和詞彙吧!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