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應用之小小天文台工程
香港天文台每時每刻在不同地區,收集有關天文的不同數據,對天氣變化進行觀察、分析及預測,把資料整合後就向市民發放天氣報告,供大眾安排戶外活動時作參考之用。一切均關乎複雜的科學數據,但其實大家可以透過在 STEM 課堂裡所學到的知識,自己動手搭建一個小小天文台! 天氣數據由多項元素組成 在動手自設小小天文台之前,有必要了解天氣數據是甚麼一回事。天文台一般會收集的當地天氣數據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光度及水位等資訊。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常用的有攝氏溫標(°C)和華氏溫標(°F)。 ▲天文台最基本收集溫度、濕度、風速、光度數據。 濕度是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會以百分比(%)作為單位。不過要留意天氣報告以至天文台,同樣會用「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原因是氣溫不同,濕度也有異。在當前的氣溫之下,空氣裏的水分含量達至飽和,相對濕度就是100%。 風速是指空氣相對於某一固定地點的運動速率,量度單位會以米每秒(m/s)或公里每小時(km/h)。光度也指發光強度,即表示光源給定方向上單位立體角內發光強弱程度的物理量,單位為燭光(cd)。 天氣數據有什麼用途? 不同的天氣數據一直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最明顯亦最易理解就是溫度數據,它會影響大家出外時選擇穿著什麼衣服,在溫度高的天氣下就會選擇短袖或質料較薄的服裝,而在溫度低的天氣下就會選擇長袖或質料較厚的服裝。 至於在濕度高的天氣下,會影響衣服晾乾的速度,換言之要花較多時間才能晾乾。相反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下,衣服晾乾的時間較短。另外在濕度高的環境下,細菌也會變得容易滋生,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就儘量減少外出。 至於更詳細而複雜的天氣數據,甚至預測到熱帶氣旋襲港的移動路徑,可讓市民做好預防措施及更改活動安排。 收集天氣數據的不同工具 收集天氣數據需要不同的工具,例如量度溫度會利用溫度計,量度濕度就要使用濕度計,以於測量風速要用風速計,而量度光度就需要用到測光儀,量度水位則利用量杯。 ▲濕度計用以量度濕度。部分熱愛攝影的朋友,經常配備附有濕度計的鏡頭/機身儲存櫃。 ▲相信大家對溫度計不會感到陌生。 ▲一般來講,風速計在家居環境較少見。 ▲與風速計差不多,測光儀亦比較少見於家居環境。 自製小型天文台 明白了天氣預測所需要的元素,我們就可以著手以 STEM 知識,自己動手搭建一個小小天文台。材料包括溫度濕度感應器、光度感應器、紅外線感應器及水位高度感應器接駁ObjectBlocks、Arduin的電路板。 ▲▼ObjectBlocks電路板。 小型天文台更裝有不同的馬達伺服器,負責控制轉動板顯示實時狀態,加上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實時顯示溫度和濕度的數據。 ▲溫度/濕度感應器。 ▲光度感應器。 ▲風速就用紅外線感應器偵測。 ▲水位高度感應器,配合一個杯就可以量度水位高度及雨量。 連接了不同顏色的LED,再配合編程就能顯示不同程度的風速。與此同時,電路板又能把不同時段的數據收集並傳送上雲端,令小型天文台能夠在課堂中展示及用於教學。 ▲▼透過編程,可以令不同顏色的LED,顯示風速強弱。 ▲數字顯示小小天文台所在地氣溫。 由於能夠利用雲端收集天氣數據,只要在學校不同位置放置小型天文台,進行天氣數據的收集,學生就能夠利用學校大數據進行分析,利用物聯網及智能家居的概念控制不同電器的使用時間,有助替學校想出不同的節能方案。 ▲可以見到擺放在不同的環境,氣溫也有異。 ▲整個製成品就是這個模樣,只要活用STEM裡所學到的知識,實在不難製作。 利用小型天文台培育學生建立整合數據資源的能力,除了能夠學習課堂書本中的知識外,又能動手做接駁不同感應器、電腦板及其他輸出裝置,再配合編程,正是鍛鍊學生建構「超架構組織」的能力以應付未來工作需要。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