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等到16歲

念小四的大仔最近跟我說,身邊許多同學都已有手機了。當然,他指的是能夠上網玩遊戲看短片用WhatsApp的智能手機。因我常跟他談到電子產品對身心的禍害,阿仔很清楚知道手機與現階段的自己無緣,在認知上,他也明白並接納這是媽媽對他的一種守護。但當然,認知跟情感往往不一致,看着好友們人人手執一機,阿仔內心如何酸葡萄是可以想像的。 的確,處在網絡徹底滲透生活的時代,要獨力把持當真不易。朋儕影響對孩子尤為深遠,再過一兩年,他更會慢慢步入「社交就是生命」的階段,那無形壓力只會更大。 盲目吸「like」被手機囚禁 然而,正正是社交大過天的少年心理,令浮沉於網絡的孩子更脆弱。近日我看到一篇美國老師寫的相關文章,當中對照十年前與今天初中生的日常。容我在此撮譯大意: 「12歲的拜恩當了半年中一生,開始猜想自己在校內的社會地位,但還不是太在意。每天放學回家,他就可以卸下校內的社交壓力,大部分晚上了無牽掛,那是2008年。有一天他在學校飯堂滑倒,被冷湯弄濕校褲,但沒多少人留意到這一幕,他快手換過運動褲就安然度過所有尷尬了。 「同樣12歲的拜恩,活在2018年。他不單會猜想自己在校內的地位,也因實際知道自己的地位而不安,因為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字一目了然。課堂上,他一直記掛着自己追隨者數目偏低,不時偷瞄半插褲袋的手機,比較同級生的追隨者數字。 「高他一年級的馬克已有5年手機資歷,流連多個社交媒體,追隨者眾,同時也成癮極深,時刻渴望收到『讚好』時大腦釋出多巴胺的興奮滿足感——展示自己遙控車相片而得到『讚好』的滿足感,甚至大於真正玩遙控車的快樂。但每當讚好停止增加,他就開始空虛了。為了吸引更多讚好,就要貼新的內容,而且是『好的內容』。馬克試過把遙控車開上馬路,拍下其被真車撞毁的震撼短片並放上網,但那激發的讚好潮,最終還是會停止的。 「為發掘更好的內容,馬克這天守在飯堂,捕捉冒失者被積水滑倒的一刻,結果拍到拜恩的滑稽片段。短片即時放上社交媒體,讚好不斷湧入,不少人出於八卦紛紛分享,同時尋找誰是那狼狽小子。拜恩換完運動褲回到教室,發現周遭同學報以好奇目光,有人更舉起了手機一下,狀若拍照…… 「這一堂,人人都不時偷滑手機又偷看他。拜恩藉口上廁所細查手機,才發現自己的狼狽短片大熱,有同學更貼出他換褲後的最新照片。因為分享次數太多,他無法找出最初是誰偷拍他。即使放學後,仍不時有人朝他舉機拍照。 「換了在2008年,家是個安全的地方,學校的事止於校園。但現在不同,拜恩不斷刷新手機,沒法專心做功課,沒心情吃晚飯。他發現了兩個惡搞版本,有許多人留言。他無力反抗,卻不能不理,也沒法向師長求助。凌晨3點,拜恩和馬克分別因為情緒低落和高漲,而無法入睡。」 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至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 故事發表於美國一個名為「等到八年班」(Wait until 8th)的倡議網站。八年班即是香港的中二,倡議組織指出,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至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回看故事中的拜恩、馬克、其他看似角色不大的學生,他們經歷的不正正是這些嗎?故事作者是一位中學老師,內容儘管虛構,卻是發人深省。 我沒跟大仔提過這故事和相關倡議,但他早幾天主動提出,到16歲時才有手機。這條線定得比中二更高,我不期望能達到,但重要的是方向而非最終結果。孩子,就讓我們試試挺着走吧。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