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住好D,住平D

上次提過德國的教育令我嚮往,今次再講講他們人民生活和社會建設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個城市要適合人居住,必須要令居民喜歡在此落腳,當居民覺得這是他喜歡留下來的地方,一定不會破壞,反而會珍惜、愛護,甚至投資,以漢堡這個城市為例,所有的建築物都歸政府所有,任何大財團或百萬富豪想在這城市投資或建任何東西,都要和政府簽定最少10年的死約,10年之後也不可以隨便轉售,不像香港那樣,炒賣市場令樓價不斷上升。城市內主要為住戶的權益和實際需要去建設,例如每個社區一定要有開放空間、學校、銀行和商鋪,如果不夠住宅,政府會改建一些空置樓宇甚至工廠作出租給市民,令到人人有屋住,不要推高樓價。 慢慢地,市民對社區有好感,鄰里互助合作把很多設施優化,政府只要管好政策,其他便由市民自發去創造,因此很多藝術家在那裡可以大展身手,小孩和父母一起在清潔街道,老人家會在小店賣東西來歡迎年青人,有社福團體會定期在公園舉行活動,也有很多藝術表演不會因沒場所而缺乏表演機會。 我們大人可以為下一代做得更好嗎 有錢的人不會過份有錢,無錢的人也不會過份低微,因為人人平等這個概念一定要由上面政策往下實施的。有些南美洲國家,有很多貧民區,整個山頭都是鐵皮屋或用泥鋪的空間,衛生情況,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極差,也別說有什麼設施,因此很多年青人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接觸罪惡或毒品,他們眼中只有兩樣東西就是:「有錢」和「無錢」,一輛較新款的私家車經過已經惹來羨慕目光,眼前的家是如何殘破,政府沒有能力去改善,山後面卻是一棟棟漂亮的大樓,有各種商店和百貨公司,內裡少數的住宅是富豪才可以居住的,最緊要是交通非常方便,住在那裡是一個身份象徵。 原來一個城市的規劃是那麼重要,一個好城市要有居民的參與才能夠公平生活,在此想起住在劏房的孩子,感到很無奈,我們大人可以為下一代做得更好嗎?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單車三人行

剛過去的三星期是德國幼兒園的暑假,卻正好是我就讀碩士課程的考試月,幸好我有強大的祖父母作後盾,才能安然渡過一連串考試和研究報告的難關。 這些日子裏,只要祖父母一有空,他們就會踏單車來,帶着華德兄妹到小農場探望和餵飼山羊。當羊群一見到小兄妹就會蜂擁而上,因為祖父母每次都帶備胡蘿蔔和麵包,滿足嘴饞的羊兒之餘,也讓小兄妹親近動物。從爺爺拍的影片當中,可見兩隻小人兒有多興奮! 探望完山羊後,爺爺奶奶就繼續往另一邊的小型飛機場去,讓小兄妹看看小型飛機和直升機起飛和降落,最後在機場外的遊樂場讓小兄妹「放電」一輪才浩浩蕩蕩回家。 每天看到小兄妹都帶着疲憊卻心滿意足的臉容回家,我才不至於因忙着考試月的事而愧疚。 家家常見腳踏「馬車」 在去年的篇章我也略寫過,德國人喜歡踏單車,華德媽初來報到時甚至遇見過腹大便便的準媽媽踏單車,現在的我已見怪不怪!其實在這邊生活久了,我也染上了「單車癮」。在陽光普照的日子,我們一如不少德國家庭般會全家踏單車出動,像我們這種帶幼童的家庭,通常是在成人單車的車尾裝上幼童車座,座椅設計既舒適又安全,如有可拆洗的座墊、安全帶、腳踏和腳掌繫穩裝置(防止孩童的腳被捲進輪框),當然還要給兒童戴上頭盔了(華德爸說是法律的明文規定)! 但由於我現在常常要一拖二的出動,我通常使用兩座位的外置包廂(Fahrradanhänger)!大家可以想像古裝片內的馬車,華德兄妹就愜意地坐在包廂內,華德媽和單車就是馬伕和馬匹了,雖然這個比喻有點惹笑,但卻是德國家庭常見的單車配備呢! 想當年我在父母的帶領下去看四周的明媚風光,數十年後,這種親近的、溫暖的感覺仍洋溢於心頭…… 由於香港早在若干年前禁止市民在單車上載客,所以大家現在根本不會見到身邊有人使用這些配備。回想華德媽成長的年代,坐單車尾是很平常的事,我媽媽更常常「前後各一」的載我和弟弟去買菜、上學和回家等,充分體現陳奕迅《單車》一歌「騎着單車的我倆,懷緊貼背的擁抱……」想當年我在父母的帶領下去看四周的明媚風光,數十年後,這種親近的、溫暖的感覺仍洋溢於心頭,我希望華德小兄妹也能有這番感受。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