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世人皆欲殺的沉船遇險故事
近讀董啟章在雜誌寫的專欄,題為〈笛卡兒的鬼魂〉,發現其中一段與航海遇險的詛咒有關。那記載說,笛卡兒在五歲女兒死後,照女兒模樣仿造了一個人偶,日夕相伴,一次海航,遇大風浪,船長發現笛卡兒的人偶,視為凶物,把人偶扔到大海,風浪隨即平息。我不知道這記載本身是否真確,如真確,也不知道風浪平息是否與丟掉那人偶有關。我只是為那個人偶感到悲哀。 航海遇風暴的代罪羔羊 不由得想起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裏面有一個短篇,名叫〈孫必振〉,原文只有九十五個字,但寓意極深。故事講述孫必振與眾人乘船,遇風暴,忽有天神現身,手持牌匾,上書「孫必振」三字,眾人大驚,強行把孫必振從大船推下小舟,以免受累,豈料,孫必振甫登小舟,回頭一看,大船竟已沉沒。故事給我極深印象。近幾天,與兒子重溫一九七五年在日本首播的經典電視動畫《仙巴歷險記》,意外發現,其中一集竟有相同情節,大意是講述仙巴和友人同坐某船,遇狂風巨浪,船上水手認為仙巴等外人觸怒了神靈,於是把他們丟進大海,結果那船馬上遭海底怪獸吞噬,反而仙巴等人最終脫險。 無論是笛卡兒人偶、孫必振還是仙巴的沉船故事,總是讓人思之慄然。可怕的不是詛咒,也不是難測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而是人類可以因迷信而做出可怕至極的行為。把活人拋進大海固然邪惡,把與笛卡兒日夕相對的「女兒」拋下亦不見得仁厚。孫必振和仙巴的故事十分相似,是《仙巴歷險記》參考了蒲松齡的作品嗎?還是,兩者都取材自別的來源?這點暫不可考,但兩者給我的感覺都不是船員死有餘辜,而是他們代表了人類一種深沉的悲劇。 父母不要成為幫兇 他們在動殺機拋人下海時,內心也許在驚惶失措,也許仍是安好心,為全船人整體利益着想,他們只是因無知而把活人推下海裏。他們要顧全大局,犧牲少數的「害群之馬」。 如果孫必振和仙巴給丟進海裏後,風浪一如笛卡兒的人偶給丟在海裏而平息,那麼,船上眾人大概還會覺得自己做了好事而不是壞事。 這樣的故事,愈想愈覺得可怕,因為,現實上拋活人落大海而心安理得的事,在所多有,正因為世情如此,作者才要倒過來為觸犯眾怒的個體抱不平,在筆下懲戒那些不問情由傷害無辜的集體。集體對個體的傷害,可以很無知,可以很邪惡。所以,當孩子犯了錯,我會對他說,我很生氣,直斥他的行為不對,因為,我知道平時父母對他的愛,足以讓他承受這些責罵;可是,當我發現孩子被其他人指斥犯了極大錯誤、無處容身的時候,我所能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擁抱。他,現在需要的,是父母不要成為把他拋落大海的其中一個。
詳細內容